题目内容

【题目】水稻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其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科研人员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自然条件下,筛选出水稻品种ZH11的雄性不育突变体(hms1)。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____________(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__________操作,极大地减轻了人的工作量。

2)若将野生型ZH11和突变体(hms1)杂交,F2中突变型占1/4,说明这对相对性状是由___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遵循__________定律。

3)为研究湿度与雄性不育突变体产生的关系,研究人员将野生型ZH11和突变体(hms1)分别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如图1,将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花粉放置于高浓度溶液中做脱水实验,结果如图2

由图1实验结果突变体在__________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由图2实验结果推测:突变体的花粉可能在结构或化学组成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花粉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雄性不育突变体。

4)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的产生是由于HMS1基因插入了8个碱基对而发生基因突变,转变为hms1基因后,其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花粉细胞中催化脂肪酸链延伸的酶A分子量变小。特长链脂肪酸的缺少会影响花粉壁中含油层的形成。

5)综上研究,阐述产生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可能机理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以上材料,请设计对利用hms1培育生产用水稻杂交种或如何保存突变体(hms1其一的简要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本 去雄 一对 基因分离 低湿度(湿度小于55% 易脱水(保水能力差) 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 HMS1基因突变,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使花粉细胞中催化脂肪酸链延伸的酶A分子量变小,花粉保水能力差,导致突变体在低湿度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培育水稻杂交种:在湿度小55%条件下,以突变体(hms1)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突变体(hms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保存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使突变体S自交,收获种子,获得突变体(hms1)以备来年使用

【解析】

1.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而雄性不育的个体不需要去雄;一对等位基因的测交实验中,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2.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湿度、时间、水稻的品种,因变量是结实率、花粉脱水率。图1显示,野生型ZH11杂不同的湿度条件下都可育,而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55%后也可育了;图2显示,将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花粉放置于高浓度溶液中做脱水实验,随着时间的延长,野生型的花粉脱水率先增加后维持相对平衡,而突变体的花粉脱水率开始一直为0,一段时间后出现了逐渐增加的现象。

1)雄性不育个体不能作为父本,只能作为母本,可以省去杂交育种过程中的去雄的操作步骤。

2)让野生型ZH11(隐性纯合子)和突变体(hms1、杂合子)杂交,子二代中突变体占1/4(=1/2×1/2),说明子一代突变体占1/2,进而说明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据图1分析可知,突变体在低湿度(湿度小于55%)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而湿度大于55%后也可育了;结合图2分析,突变体雄性不育的花粉的脱水率几乎为0,说明突变体的花粉可能在结构或化学组成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花粉易脱水(保水能力差),产生雄性不育突变体。

4)根据题意分析,基因通过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而突变体产生的酶A分子(本质是蛋白质)量变小,说明翻译时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了。

5)结合以上分析,产生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可能机理是:HMS1基因突变,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使花粉细胞中催化脂肪酸链延伸的酶A分子量变小,花粉保水能力差,导致突变体在低湿度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6)根据以上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产生机理,设计实验培育水稻杂交种:在湿度小55%条件下,以突变体(hms1)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突变体(hms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保存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使突变体S自交,收获种子,获得突变体(hms1)以备来年使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贝壳杉烷二萜( Ra)是拟南芥的代谢产物,Ra能够通过调节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请回答问题:

1)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类起调节作用的_______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2)为探究Ra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长势一致的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Ra的培养基上培养,野生型及突变体幼苗于 5 d 后取出拍照、固定并测定拟南芥幼苗主根长以及统计侧根和侧根原基数,侧根原基按照其发展过程分为ABCD四个时期(A<3细胞层,B>3细胞层,C<0.5mm D >0.5mm)。实验结果图1和图2所示

①依据图1可知,低浓度的Ra对野生型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__________作用,而高浓度Ra_____________拟南芥幼苗根的生长。

②依据图2分析,高浓度Ra对侧根及侧根原基的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说明高浓度Ra对侧根发育有延迟作用。

3)为进一步探究Ra对拟南芥的幼苗主根及侧根发育是否与生长素分布改变有关,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报告株系DR5DR5GFP(荧光基因,DR5启动子可反映细胞中生长素水平)检测Ra处理DR5DR5GFP报告株系幼苗24小时和48小时报告基因荧光强度及分布情况如图3

荧光主要分布在根尖的__________区,Ra处理的幼苗可__________________48小时高浓度处理的幼苗根尖部荧光分布范围与对照组比有扩展趋势,说明Ra对拟南芥主根及侧根的作用效应与其改变了__________有关。

4)有人提出,Ra对根尖部生长素分布变化影响是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PIN 蛋白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请选出可以用于验证此说法的实验组材料。_________

APIN 蛋白突变体 B.敲除PIN蛋白基因的拟南芥幼苗

C.生长素合成缺陷的拟南芥幼苗 D.野生型拟南芥幼苗

【题目】

基因与环境的“共舞”

生物体的细胞中有一本生命之书——基因组。人的生命源于一个受精卵,初始的全能或多能细胞中的DNA,在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被激活或抑制,让细胞走向不同的“命运”,最终在细胞中表达“一套特定组合”的基因。

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亿万年的进化让生命之书中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始于染色质的解螺旋,各种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启动表达。研究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即表观遗传。例如DNA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表观遗传提供了基因何时、何处、合成何种RNA及蛋白的指令,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着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

表观遗传与人的发育和疾病密不可分。胚胎发育早期,建立与子宫内环境相适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核心任务。母体的饮食、供氧、感染、吸烟等与后代的高血压、II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分子遗传学则认为基因型决定生物个体的表型。然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并不是那么简单,表观遗传对遗传观的冲击,也使进化观的讨论更加复杂。

生命本质上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基因与环境的“共舞”,才会奏响生命与环境相适应、协同进化的美妙“乐章”。

1)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称为_______,依据本文,这一过程是________的结果。

2)遗传学家提出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请在方框内绘出已概括的中心法则图_______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人们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比较突然。请结合文中内容,用30字内的一句话,作为反驳这种观点的内容:_______

5)在进化上,有一种观点叫做“获得性遗传”,认为“获得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从基因与环境关系角度,这种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请结合本文阐述理由: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