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材料一:形成尿液最重要的器官是肾。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进行选择性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原尿中葡萄糖与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组织液中大致相同,而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图一为尿液形成过程,图二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达1.8g/L时,部分肾小管的重吸收已达极限,导致出现尿糖。血糖的这个浓度称为肾糖阈。

(1)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的参与。

(3)如果想要检测某人的尿液中是否含糖,应当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说明此人尿糖。但进一步检测此人血糖浓度并未超过肾糖阈,推测此人尿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将会导致尿量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葡萄糖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的过程中,经过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共穿过了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图示所有细胞均为单层细胞)

【答案】 低于 主动运输 ATP与载体蛋白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弱,未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 增加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被全部吸收,其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水分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 16

【解析】试题分析:图一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形成尿液根据题意和图二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而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原尿中含有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新吸收后,尿液中葡萄糖浓度是0,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TP的参与

(3)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可以利用斐林试剂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若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此人含有尿糖。若检测发现此人血糖浓度并未超过肾糖阈,则可能是因为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弱,未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

(4)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若此人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被全部吸收,则其原尿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会导致水分重吸收减弱,最终导致尿量增加。

(5)一个葡萄糖分子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过程:入球小动脉-肾小球(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囊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管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静脉,因此该葡萄糖分子共穿过8层细胞膜,即16层磷脂分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 , 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由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序列,该基因突变(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6)F2群体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其原因可能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