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请回答下列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问题:

⑴“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的作用除了使染色质中DNA 与蛋白质分离以利于染色剂与 DNA 结合外,还包括_____

⑵“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制备红细胞稀释液所用的试剂是 。当观察完 完整的红细胞形态后,需要观察红细胞在蒸馏水环境中破裂后的形态,此时,为了给装片上 的红细胞创造蒸馏水环境,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

⑶“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如果材料选取菠菜叶,在撕取材料制作装片时,所取的材 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装片时,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是_________ 细胞/死细胞)。

⑷①完成下表

检测或染色试剂名称

检测或染色对象

颜色

还原糖

砖红色

苏丹Ⅳ染液

脂肪

健那绿染液

蓝绿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于检测还原糖的试剂也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但需要预先对其进行什么处理?

_____

【答案】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 生理盐水 在盖玻片一侧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活细胞 需要先将斐林试剂乙液进行稀释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步骤熟悉程度对实验试剂的选择,回忆相关实验逐步作答。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制备红细胞稀释液所用的试剂是生理盐水,这样能保证红细胞的形态为了给装片上的红细胞创造蒸馏水环境,可用引流法,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在盖玻片一侧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如果材料选取菠菜叶,在撕取材料制作装片时,所取的材料是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观察装片时,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是活细胞。

(4)①检测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脂肪会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②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和斐林试剂甲液都是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斐林试剂乙液是0.05g/ml的硫酸铜溶液,故若用检测还原糖的试剂用于蛋白质的检测,需要预先将斐林试剂乙液进行稀释。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科研人员分别将人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和其他几种等渗溶液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下结果:

不同物质的溶液在10 min内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

编号

1

2

3

4

5

6

7

溶液

蒸馏水

氯化铵

NH4Cl

醋酸铵

HN4C2H3O2

草酸铵

(NH4)2C2O4

甘油

乙醇

丙酮

溶血时

间(min)

1.00

9.67

7.65

5.22

7.17

2.04

1.6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测定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_______性的大小。

(2)由实验结果可知,甘油、乙醇、丙酮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氯化铵的相对分子质量要小于甘油、乙醇、丙酮,但红细胞在氯化铵溶液中的溶血时间却明显长于这三种溶液,这说明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更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第2、3、4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呈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

(3)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①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②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0.3 mol·L-1的葡萄糖溶液、0.3 mol·L-1的甘油溶液、试管、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第二步:_______

第三步:_______

④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

结论

加入葡萄糖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时间短

a______

b_______

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度快

c_______

d_______

⑤实验思考:根据研究得知,0.3 mol·L-1的葡萄糖与0.3 mol·L-1的甘油溶液都是红细胞的等渗溶液,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