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植物内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甘蓝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 1%焦性没食子酸/mL | 2%H2O2/mL | 缓冲液/mL | 甘蓝梗提取液/mL | 煮沸冷却后的甘蓝梗提取液/mL |
1 | 2 | 2 | 2 | - | - |
2 | 2 | 2 | - | 2 | - |
3 | 2 | 2 | - | - | 2 |
(1)1、2号试管中,_________试管是对照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2)若2号试管显橙红色,并不能证明甘蓝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你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
(3)若3号试管不显橙红色,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白菜梗内也含过氧化物酶,如何通过实验检测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并比较甘蓝梗和白菜梗内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多少(假设两种植物提取液中只含过氧化物酶)。请简述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
(5)经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提取液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从其分子结构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号 甘蓝梗提取液的有无 再增加一组实验,把缓冲液换成2mL过氧化物酶,其他条件与1号试管相同 高温使甘蓝梗提取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 将等量的白菜梗和甘蓝梗提取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再分别加等量且适量的双缩脲试剂进行实验;若产生紫色反应,说明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显色反应强(紫色深)的一组,过氧化物酶含量高 两种植物过氧化物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空间结构不同,其他答案正确也可得分)
【解析】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使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蓝梗提取液的有无,其中1号试管是对照组,2号和3号试管是实验组。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甘蓝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所以1、2号试管中,1号试管是对照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蓝梗提取液的有无。
(2)若2号试管显橙红色,并不能证明甘蓝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需要再增加一组实验,把缓冲液换成2mL过氧化物酶,其他条件与1号试管相同。
(3)若3号试管加入的是煮沸冷却后的甘蓝梗提取溶液,而高温使甘蓝梗提取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所以试管中不显橙红色。
(4)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可通过实验检测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并能比较甘蓝梗和白菜梗内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多少。实验设计思路为:将等量的白菜梗和甘蓝梗提取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再分别加等量且适量的双缩脲试剂进行实验。若产生紫色反应,说明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显色反应强的一组,过氧化物酶含量高。
(5)已知白菜梗内也含过氧化物酶,经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提取液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从其分子结构分析,原因可能是两种植物过氧化物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空间结构不同。
【题目】最近科学研究发现某种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NIR)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家设计了4组不同光的成分分别处理生长状态相同的蓝藻,10天后测定相关量,请据表分析回答:
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
光的成分 | 白光 | 白光+蓝紫光 | 白光+NIR | 白光+蓝紫光+NIR | |
叶绿素含量/mg·g-1 | 叶绿素a | 0.53 | 0.64 | 0.53 | 0.63 |
叶绿素b | O.12 | 0.14 | 0.08 | 0.07 | |
叶绿素f | 0.02 | 0.02 | 0.98 | 0.98 | |
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 4.9 | 6.6 | 6.8 | 3.2 | |
气孔导度/mmol(H20)m-2·s-1 | 234 | 214 | 240 | 184 |
(1)叶绿素f位于蓝藻细胞的___________(结构)上,它在细胞内的大量形成与____________有关。
(2)实验组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若在实验组一中给予一定强度的NIR光照,短时间内,细胞中RuBP含量_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几乎不变”)。
(3)第四组实验中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导致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阶段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变小,该阶段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
【题目】在探索遗传奥秘的历程中,与科学家实验采用的方法及技术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 | 科学家 | 实验名称 | 实验方法及技术 |
A | 孟德尔 | 豌豆杂交实验 | 假说一演绎法 |
B | 艾弗里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体外注射 |
C | 赫尔希和蔡斯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同位素标记 |
D | 沃森和克里克 | DNA双螺旋结构 | 建构物理模型 |
A.AB.BC.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