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动物与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 出生率 死亡率 30只/mL D和E 水平 B和F

【解析】试题分析:以实验组1~3的饲养条件及其结果为切入点,围绕“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出三组培养条件下的各种生物所对应的生长曲线,进而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1)已知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在组1中,甲、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因食物、生存空间有限,所以甲、乙种动物均表现为S型增长;已知甲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A则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应是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曲线图显示:在饲养初期,D、E、F三条曲线所示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比A、B、C的慢;在组2中,甲、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时的慢,而此时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F进而推知:在组1中乙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要比组2中的高,所对应的曲线为C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的体积为20 mL,所以乙种的种群密度为600只÷20 mL =30只/ mL。

(2)在组3中,乙、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依次为A、C,所以组3中乙、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应依次为D、E,在组2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B。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组3中的乙、丙种动物相似,所以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组2中的甲乙种动物相似,因此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先天性夜盲症是不同种基因控制的多类型疾病,一般分为固定性夜盲和进行性夜盲;前者一出生便会夜盲,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者发病较晚,又分为两种:1号常染色体的显性(A)和4号常染色体隐性(b)引发不同的进行性夜盲病症.”以下是甲、乙两个家族的不同种类夜盲症遗传系谱图,已知甲家族中,Ⅰ﹣1和Ⅱ﹣5为纯合体.

人类RH血型与红细胞膜上的D抗原有关,目前这种D抗原共发现五种.D抗原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人群中该等位基因共有8种,分别是R1 , R2 , R3 , R4 , R5 , rx,ry,rz;其中R1 , R2 , R3 , R4 , R5是显性基因,控制5种D抗原的产生,相互间为共显性;rx,ry,rz隐性基因,隐性基因都不能控制D抗原形成.
研究知道,某基因型为AaBbR1R3女性的配子情况如下表所示:

子代表现型

ABR1

ABR3

aBR3

aBR1

比例

子代表现型

AbR1

AbR3

abR3

abR1

比例


(1)表现为固定性夜盲症的是家族;另一家族的非固定性夜盲症为遗传性疾病.
(2)若甲家族Ⅱ﹣4和Ⅱ﹣5再生育一个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孩子的几率是
(3)已知两家族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致病基因.甲家族中的Ⅲ﹣5与乙家族Ⅲ﹣4婚配,生育一个表型健康孩子的几率是
(4)8种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由于所造成;复等位基因现象为多样性.
(5)人群中RH血型的表现型共有种.
(6)RH血型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
(7)若上述AaBbR1R3的女性与相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后代aabbR3R3的个体出现的几率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