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几次进行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
(3)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在进行下一区域划线前要将接种环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人员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水样中分离出的细菌。操作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平行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平行线上无菌落,其他平行线上有菌落。造成第一条平行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示意图A和图B中,_______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答案】 筛选目的菌 选择 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 灼烧并冷却 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 检验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划线未从第一划线区域末端开始 B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先分析题图了解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的过程,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图A是平板划线法,图B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是为分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分离出能分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这中培养基从功能上分属于选择培养基。(2)分析培养基的配方可知,该培养基由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而成,因此化合物A为目的菌提供了碳源和氮源;目的菌是需氧微生物,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震荡培养,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满足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
(3)平板划线操作的工具是接种环,对于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该是灼烧灭菌。
(4)实验设计过程应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以证明培养基制备是否被杂菌污染。
(5)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接种环在使用前和每一次划线后要进行灼烧灭菌,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而烫死菌种或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6)分析题图可知,A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B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题目】为了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试分析回答: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1)除表中的变量外,请列举两个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在培养后期种群密度过大时,计数前需对样液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3)某同学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对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计数时,对压线的酵母菌的计数原则是___________。在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
(4)若统计得图示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为a,已知计数室的长和宽都为1mm,厚度为0.1mm,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菌体的数量大约为____________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