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群落的演替一般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出现的第一种生物一般是____。后定居的植物能在该地生存,是因为____,后来它能取代第一种生物而成为优势种群,其原因是___ 。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不断变化。我们把群落中这些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
(3)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逐渐复杂。生态学家在某牧草地放置占地约lm2的石头,在距石头不同距离处,研究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有机物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对蝗虫种群密度增大以及对天敌捕食蜥蜴的影响是____(选填“都有利”或“都不利”或“只对后者有利”或“只对前者有利”)。
【答案】地衣 地衣创造了一定的土壤条件 后定居植物在与地衣竞争阳光等资源中占优势 丰富度 都不利
【解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因此,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1)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在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种生物一般是地衣,后定居的植物能在该地生存,是因为地衣创造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后来它能取代第一种生物而成为优势种群,主要是因为后定居植物在与地衣竞争阳光等资源中占优势。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后,对于蜥蜴距离石头越近个体平均数量越多,说明石头不利于天敌捕食蜥蜴;对于蝗虫种群密度,随距离石头越远,其种群密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说明放置石头不利于蝗虫种群密度增大;综上所述,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都不利于蝗虫种群密度增大,也不利于天敌捕食蜥蜴。
【题目】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下图表示水稻细胞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结构和生理过程,图中的PSⅡ和PS Ⅰ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PS Ⅱ色素复合体,其核心是一个叶绿素a分子。当复合体中的各种色素将吸收的光能传递到叶绿素a上,使叶绿素a分子活化,释放出高能电子(e-),e-经一系列传递后,最终与X__________结合形成NADPH。
甲结构为__________,是发生图中反应过程的场所。甲结构内H+的来源,除__________产生外,还有从叶绿体基质中吸收,其中后者需要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
(2)光呼吸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一个生理过程,该过程可通过耗费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降低光合速率,最终导致植物产量下降。人们认为在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与光呼吸有关。科研人员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相关实验方案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干旱处理 | 低NaHSO3溶液 | 叶绿素含量 (mg/cm2) | 光呼吸速率 (umol CO2/m2·s) | 表观光合速率 (umol CO2/m2·s) |
第1组 | 施加 | 喷施 | 2.03 | 0.69 | 3.92 |
第2组 | 施加 | 未喷施 | 1.83 | 0.98 | 2.56 |
对照组 | (1) | (2) | 1.81 | 0.78 | 3.97 |
①对照组的实验条件(1)和(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第1组和第2组的数据,解释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第1组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某同学选用95%的乙醇作为层析液对水稻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结果也获得了4条色素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