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某种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AB段形成的原因是 .
(2)图2中 细施有同源染色体,能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是 细胞.
(3)图2乙细胞的名称为 ,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 ,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 条.
(4)图1中BC段对应图2中的细胞是 ,图2中丙细胞的子细胞名称 ,该生物的性别是 (雌/雄).
(1)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2)图2中
(3)图2乙细胞的名称为
(4)图1中BC段对应图2中的细胞是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
分析: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
解:(1)根据试题分析: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
(2)图2中甲、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甲乙细胞能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是乙.
(3)图2乙细胞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最多时8条(有丝分裂后期).
(4)图1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2个DNA,对应图2中的细胞是乙、丙,图2中丙细胞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或卵细胞,该生物的性别是雌性.
故答案为:
(1)着丝点分裂 DNA复制
(2)甲、乙 乙
(3)初级卵母细胞 1:2 8
(4)乙、丙 第二极体或卵细胞 雌
(2)图2中甲、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甲乙细胞能发生基因自由组合的是乙.
(3)图2乙细胞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最多时8条(有丝分裂后期).
(4)图1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2个DNA,对应图2中的细胞是乙、丙,图2中丙细胞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或卵细胞,该生物的性别是雌性.
故答案为:
(1)着丝点分裂 DNA复制
(2)甲、乙 乙
(3)初级卵母细胞 1:2 8
(4)乙、丙 第二极体或卵细胞 雌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些寄生虫能靠不同方法在具有免疫力的人体内生存,这种现象被称为免疫逃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寄生虫表面抗原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
B、抗体产生的速度可能慢于抗原改变的速度 |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
D、能产生抗体的是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浆细胞 |
下列与细胞工程技术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常规的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
B、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相同 |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 |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
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的顶峰,得出这个预测的根据是( )
A、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 |
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 |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
D、种群密度与性别比例 |
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二倍体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合子在最初几次细胞分裂中玉米染色体被排除,最后形成只具有小麦染色体的幼胚,经培育获得植株M.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方法若应用于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 |
B、植株M类似于小麦的单倍体,具有不育的特性 |
C、培育获得的M为不同于双亲的新物种 |
D、该方法能解决花药培养不易产生愈伤组织的问题 |
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 |
D、基因结构的改变 |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所示生物膜为线粒体内膜,图中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
B、图2所示生物膜为细胞膜,3种信号分子中只有1种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
C、图3所示生物膜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不能吸收绿光 |
D、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