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1、图2表示小麦开花数天后测定种子中几种物质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小麦种子成熟后期,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___________(上升/下降),进而改变干物质的量,干重的变化主要与_______元素密切相关。
(2)小麦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淀粉含量增多,用____________试剂检测还原糖的量,还原糖的多少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3)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某兴趣小组猜测土豆中可能不含______________酶。为验证这一说法,他们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帮助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
第一步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浴加热至60℃的水溶液中,水浴保温5 min。
第三步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后,向A、B试管中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升 碳 斐林 砖红色沉淀的多少(砖红色颜色的深浅) 淀粉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 等量(或等体积)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 50℃—65℃恒温水浴2min A试管内溶液显蓝色,B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
分析图1:随着开花天数增加,植株中含水量下降,干物质量增加;分析图2:开花前20天,植株中蔗糖、还原糖量减少,淀粉量增加,蛋白质量几乎没变。
淀粉不具有还原性,经淀粉酶催化后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1)构成小麦植株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种子成熟后期,含水量下降,淀粉等积累,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上升,进而改变干物质的量,干重的变化主要与C元素密切相关。
(2)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还原糖的多少可通过砖红色颜色的深浅来判断。
(3)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可能是土豆中不含淀粉酶。
该实验原理:
① 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A、B试管的提取液在60℃条件下保温备用;第二步: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水浴加热至60 ℃的水溶液中,水浴保温5 min;第三步:将等量(或等体积)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后,向A、B试管中各加入2 mL,在50-65℃水浴保温2min。
实验结果预测:由于土豆中不含淀粉酶,A试管中加斐林试剂后不变色,即A试管内溶液显蓝色;B试管中含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加斐林试剂后经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题目】下图A、B分别为某假想动物S(2n)雌雄个体的部分基因分布图,C、D、E为异常个体的基因分布图。
假设雌雄个体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连锁;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其他变异类型均不致死。有关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见下表。
2号染色体 | X染色体 | ||||
M | m | N | n | L | l |
体大 | 体小 | 奔跑快 | 奔跑慢 | 花斑 | 棕色 |
(1)具有A、B基因型的雌雄个体交配,得到花斑体色体大奔跑快的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得到花斑体色体大奔跑快且能稳定遗传的概率是______。
(2)C个体的变异发生在_________分裂;D个体的变异发生在___________分裂中,因为_________。
(3)E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E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若只研究常染色体遗传,且不考虑三条染色体移向同极的情况,C个体与正常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
(5)B与D个体交配,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
A.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小奔跑快:棕色体小奔跑慢=1:1:1:1
B.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大奔跑快:棕色体大奔跑慢=3:3:1:1
C.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大奔跑快:棕色体大奔跑慢=1:1:1:1
D.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小奔跑快=1:2:1
【题目】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
实验过程:如表所示。
组别 步骤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①设置水浴缸温度(℃) | 20 | 30 | 40 | 50 | 20 | 30 | 40 | 50 |
②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min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③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min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B | 酶B | 酶B | 酶B |
④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min |
实验结果:图甲是40℃时测定酶A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麦芽糖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是实验第④步保温5分钟后对各组淀粉剩余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2)若适当降低温度,图甲中P点将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步骤③中淀粉酶的浓度适当降低,为保持图乙实验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填“缩短”“延长”或“不变”)。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单选)
A.酶A在20℃条件时活性较高 B.酶A的活性小于酶B的活性
C.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 D.大于50℃条件时,酶A部分失活
(5)实验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底物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该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