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玉米幼苗的绿色(G)对白色(g)为显性,以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做实验,其中400粒播种在有光处,另400粒播种在黑暗处,数日后种子萌发成幼苗,在黑暗处长出的398株幼苗,全部是白色;而在有光处长出的396株幼苗中有298株绿色和98株白色幼苗,请分析试验结果,并回答:
(1)从理论上推断: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2)所得幼苗从理论上讲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为什么不符合上述理论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生物的性状受__________控制,同时又受_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从理论上推断: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的基因型有3种,如图所示:
分别为GG,Gg,gg,其比例是1:2:1.
(2)从理论上讲,基因型为GG、Gg的幼苗表现型为绿色,基因型为gg的幼苗表现型为白色.因此所得幼苗表现型及比例是绿色:白色=3:1.
(3)由于在黑暗处长出398株幼苗,全部白色;而在有光处长出396株幼苗,有298株绿色和98株白色,只有在有光处符合3:1.因此,性状的表现在受基因控制的同时也受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的结果,因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从而导致上述实验结果不符合3:1的理论比例.
(4)表现型是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型.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也可以呈现出同样的表现型.例如,杂合子的高茎豌豆基因型为Dd,纯合子的高茎豌豆基因型为DD,但二者均显示出高茎的表现型.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目】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___所致。
(3)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表所示。
突变基因 | Ⅰ | Ⅱ | Ⅲ |
碱基变化 | C→CG | C→T | CTT→C |
蛋白质 |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基因突变___ (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_________
(4)随机选择若干株 F2 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 36 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 35 次为T,基因Ⅲ的 21 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 TT 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________(填“Ⅱ”或“Ⅲ”或“Ⅱ、Ⅲ同时”)发生了突变。
【题目】图甲中闰绍细胞接收运动神经元 1 的兴奋后,又对运动神经元 1、2 进行抑制。在图乙 A 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Ach),B 处给予恒定刺激,C、D 处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突触中神经递质的类型,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图甲中运动神经元1的侧支与闰绍细胞体间的突触、闰绍细胞的轴突与运动神经元 1 的细胞体间的突触,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
(2)闰绍细胞能使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受抑制,这是一种________机制;若使用破伤风毒素破坏闰绍细胞的功能,将会导致骨骼肌________。
(3)图乙所示实验中,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是________。
(4)下表为在图乙中 A 处注入不同浓度的 Ach,刺激 B 点后,C、D 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C 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D 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Ach 浓度(mmol/mL) | C 处(ms) | D 处(ms) |
0.1 | 5.00 | 5.56 |
0.2 | 5.00 | 5.48 |
0.3 | 5.00 | 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