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漆酶是真菌、细菌中的氧化酶,可用于有毒化合物的生物消除。某研究小组为提高产漆酶菌株(C1)的产酶量,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
Ⅰ.培养基成分的优化研究:为确定最佳的营养成分组合,科研人员配制了9组以A、B为主要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并添加0.04%的愈创木酚(被氧化后呈红褐色)。接种C1培养后,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组 | 营养成分 | 培养结果(mm) | |
A(20:gL) | B(2.84gL) | 显色圈直径 | |
1 | 葡萄糖 | 蛋白胨 | 37 |
2 | 葡萄糖 | (NH4)2SO4 | 49 |
3 | 葡萄糖 | KNO3 | 23 |
4 | 蔗糖 | 蛋白胨 | 25 |
5 | 蔗糖 | (NH4)2SO4 | 52 |
6 | ? | ? | 32 |
7 | 麦芽糖 | 蛋白胨 | 58 |
8 | 麦芽糖 | (NH4)2SO4 | 56 |
9 | 麦芽糖 | KNO3 | 55 |
(1)实验组6中的成分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培养结果分析,营养成分的最佳组合是实验组________,阐述理由: _________。
Ⅱ.培养基pH的优化研究:选取最佳营养成分组合,配制成pH为3.0、5.0、7.0的三种液体培养基,接种等量C1并培养一段时间,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中漆酶量(以酶活性表示),结果如图所示。
(1)调节培养基的pH应在________(填编号)进行。
①灭菌前 ②灭菌后倒平板前 ③倒平板后接种前 ④接种后
(2)据图分析,为获得最多的漆酶,最佳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
Ⅲ.经过一系列培养环境的优化,C1产酶量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要获得产酶量更高的菌株应用到生产上,可采取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突变的不定向性角度预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蔗糖、KNO3 7 显色圈直径最大,说明被漆酶氧化的愈创木酚最多,产酶量最高 ① 将C1接种于pH=5.0的培养基中培养,并于第6天提取漆酶 将诱变得到的C1培养在含有蔗糖、KNO3和愈创木酚的pH=5.0的培养基中,选出显色圈大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株 在培养基中可能有显色圈较大的菌株,也可能有显色圈较小的菌株
【解析】
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碳源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有机碳源如糖类、脂肪酸、花生饼粉等,无机碳源如二氧化碳、碳酸氢钠等;氮源分为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有机氮源如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无机氮源如氨、铵盐、硝酸盐等;无机盐提供除了碳和氮以外的元素。
2.培养基的配制流程: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和倒平板。
3.微生物的选择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和pH值等),同时阻止或者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筛选微生物使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定的成分,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Ⅰ.(1)根据表格可知,9组实验组分成三组探究营养成分A对产漆酶菌株的影响,每一组中有探究营养成分B对产漆酶菌株的影响,A的成分包括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B的成分包括蛋白胨、(NH4)2SO4和KNO3,因此实验组6中的成分A、B分别是蔗糖、KNO3。
(2)据培养结果分析可知,显色圈直径最长的营养成分的最佳组合是实验组7,在实验组中产漆酶菌株显色圈直径最大,说明被漆酶氧化的愈创木酚最多,酶活力最高。
Ⅱ.(1)根据培养基的配制流程可知,调节培养基的pH应在①灭菌前,这样不会导致在进行此过程时被杂菌感染。
(2)据上图分析,为获得最多的漆酶,C1的最佳培养方案是将C1接种于pH5.0培养基中,并于第6天提取,该培养方案的酶活力最大。
Ⅲ.(1)要获得产酶更高的菌株,可以采用诱变育种方法,即诱导菌株突变再进行筛选。实验思路如下:将诱变得到的C1培养在含有蔗糖、KNO3和愈创木酚的pH=5.0的培养基中,选出显色圈大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株。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基中可能有显色圈较大的菌株,也可能有显色圈较小的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