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
(1)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杀虫剂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保留下来的个体大量繁殖使该群体逐渐增大。
(2)从图可以看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A与a1、a2、a3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抗药性个体 选择 不定向性(多向性) 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的频率低 是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进化论、基因突变等相关的知识。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其中(1)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它是自然选择的手段。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题图图1用杀虫剂处理螺旋蛆蝇,其结果是螺旋蛆蝇的数量先降后升,用电离辐射处理螺旋蛆蝇,其结果是螺旋蛆蝇的数量不断下降。图2是基因A与a1、a2、a3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的特点。
(1)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个体,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保留下来的个体大量繁殖使该群体逐渐增大。
(2)从图可以看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向性)特点。A与a1、a2、a3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基因突变的频率低,雄性不育的个体产生的数量较少。
(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AA、Aa、aa分别占20%、10%、70%,则A的基因频率=20%+1/2×10%=25%,a的基因频率为75%;第二年,AA、Aa、aa分别占4%、32%、64%,则A的基因频率=4%+1/2×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
【题目】某农业研究所对玉米两个品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RuBP羧化酶(催化C02固定)的活性关系的测定如下表,对两个品种的顶部叶的单叶光合速率和群体的总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测定如下图。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品种 相关系数 | 品种1 | 品种2 |
叶绿素相对含量 | 0.575 | 1.200 |
RuBP羧化酶活性 | 高 | 低 |
(1)在测量叶绿素相对含量之前需要对色素进行提取,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可得出,在相同且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品种1和品种2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填“品种1>品种2”、“品种1<品种2”或“无法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对两个品种玉米进行单叶测定时光合速率都有“光合午休”现象,但群体光合作用速率没有出现该现象,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一致。请从群体的角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