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环境保护
穿山甲(见图)是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近年来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我国大陆地区已难觅其踪影。
我国穿山甲巢穴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常筑于南坡,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穿山甲数量激剧减少的原因。
(2)分析我国穿山甲冬季洞穴修筑的理由。
【答案】(1)人类的大量捕杀;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
(2)朝南修筑,利于采光取暖和避风,利于过冬;洞道深且筑有多道土墙,利于防止冷空气的进入;与蚁穴连通,可保障冬季食物的来源。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以我国穿山甲生活习性及其巢穴形式等相关材料,考查我国穿山甲数量减少的原因及其冬季巢穴修筑的理由。要求学生具备从图文材料中能够准确获取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分析我国穿山甲数量激剧减少的原因可以从人类捕杀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入手分析即可。
(2)从材料可以看到,穿山甲冬季巢穴,修筑南坡,主要是因为南坡为向阳坡,有利于采光取暖,因冬季多盛行西北风,也有利于避风;距地面较深,并有土墙,有利于防止冷空气进入,经过几个白蚁的巢穴,有利于提供过冬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