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处理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 22.1 | 23.3 | 25.8 | 37.6 | 40.5 | 47.4 | 68.9 | 54.7 | 45.3 | 28.6 |
(2)马铃薯富含淀粉却不含还原糖,有人认为是由于马铃薯中不含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的物质,为验证以上假设,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马铃薯,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除去甘薯中的淀粉和还原性糖、马铃薯中的淀粉,分别制备出甘薯和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三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第四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斐林试剂,将A、B两支试管置于热水浴中加热2~3min,观察颜色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结论:马铃薯中不含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的物质.
分析 熟练掌握还原糖的鉴定试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此题还考察实验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还原糖的鉴定注意事项(斐林试剂氢氧化钠和硫酸铜要混匀使用,然后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还原糖的鉴定的材料必须用浅色)还原糖的鉴定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还原糖遇菲林试剂呈砖红色沉淀.
解答 解:(1)由表中数据得出温度为6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说明60℃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
(2)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一步:除去甘薯中的淀粉和还原性糖、马铃薯中的淀粉,分别制备出甘薯和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三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第四步:6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斐林试剂,将A、B两支试管置于热水浴中加热2~3min,观察颜色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结论:马铃薯中不含能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的物质.
故答案为:
(1)60℃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
(2)①淀粉酶
②斐林砖红色
第一步:淀粉和还原性糖
第三步:淀粉溶液
第四步:斐林试剂
结果: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图表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的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下列关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将降低 | |
B. | 能分泌固醇类激素的细胞内质网比较发达 | |
C. |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 |
D. | 除去细胞膜上的糖链,细胞膜的识别能力将下降 |
12.下列不能在昆虫间传递信息的激素是( )
A. | 脑激素 | B. | 追踪外激素 | C. | 告警外激素 | D. | 聚集外激素 |
16.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 |
B. | 孟德尔的测交结果体现了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 |
C. | 杂合子(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 |
D. | 用豌豆进行遗传试验,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
13.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frac{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 )
A. | Ⅰ-2、Ⅰ-4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 B. | Ⅲ-4、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 ||
C. | Ⅱ-4、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 D. |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 |
B. |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 |
C. |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 | |
D. | 一般情况下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