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对某一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调查后得到的系谱图。Ⅰ4的家庭中没有乙病史。试回答(以A与A.B与b依次表示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及等位基因):
(1)甲病的遗传属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性遗传;乙病最可能属于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性遗传。
(2)Ⅰ3有关乙病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Ⅲ2与Ⅲ3婚配,其后代(U)患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_;U为同时患两种病女孩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_;若U已有一个两病兼发的哥哥,则U正常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 隐 X 隐 XBXb 7/32 0 9/16
【解析】试题分析:(1)图中II1和II2为正常,所生Ⅲ1为患甲病的女儿,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Ⅰ4的家庭中没有乙病史,故II5致病基因来自于Ⅰ3,乙病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
(2)II5致病基因来自于Ⅰ3,Ⅰ3表现为正常,故为乙病的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
(3)Ⅲ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II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则Ⅲ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4XBXB、1/4XBXb。Ⅲ2与Ⅲ3婚配,后代关于甲病:2/3Aa×Aa→2/3(AA∶2Aa∶aa),患甲病概率为2/3×1/4=1/6,正常概率为5/6;关于乙病:XBY×1/4XBXb→1/4(XBXB∶XBXb∶XBY∶XbY),患乙病概率为1/4×1/4=1/16,正常概率为15/16;故后代正常概率为5/6×15/16=75/96,则患病概率=1-75/96=7/32。U若为女孩,不可能患乙病,同时患两种病的可能性为0。若U已有一个两病兼发的哥哥,则其父母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U正常的概率为3/4×3/4=9/16。
【题目】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半乳糖在身体中形成半乳糖脂,是构成神经系统的重要原料,又和其它糖类一样,作为能量的来源。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如下:
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结果与权威部门发布的不相符,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
平均活性μM转换/小时/g细胞(37℃) | |||
酶① | 酶② | 酶③ | |
正常人(AABBCC)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患者 | 0.09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①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
②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_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苯丙酮尿症(简称PKU)患者的血液中苯丙酮酸含量超标。为了检测某新生儿的血液中苯丙酮酸是否超标,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相关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枯草杆菌在含有其生长抑制剂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若用滤纸吸取PKU患儿血液,干燥成血斑,再将带有血斑的滤纸覆盖于含有枯草杆菌生长抑制剂的培养基上,因苯丙酮酸含量超标,枯草杆菌生长抑制剂分解,枯草杆菌可生长。
材料用具:带有待测新生儿血液血斑的滤纸、带有健康新生儿血液血斑的滤纸、枯草杆菌菌种、枯草杆菌生长抑制剂、培养基、接种环、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A、B培养基中加入等量的枯草杆菌生长抑制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