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科学研究发现,高度对称的有机分子具有致密性高、稳定性强、张力能大等特点。饱和烃中有一系列高度对称结构的烃,如(正四面体烷C4H4)、(棱晶烷C6H6)、(立方烷C8H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三种物质中的C原子都形成4个单键,因此它们都属于烷烃
B.上述三种物质互为同系物,它们的通式为C2nH2n(n≥2)
C.棱晶烷与立方烷中碳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其二氯代物的数目不同
D.棱晶烷与立方烷在光照条件下均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D
【解析】
A. 上述三种物质中的C原子之间都形成C-C键,但由于不是结合形成链状,因此它们不属于烷烃,A错误;
B. 三种物质的通式为C2nH2n,n≥2,但结构不同,分子组成也不是相差CH2原子团的整数倍,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
C. 棱晶烷与立方烷中碳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其二氯代物都有3种,数目相同,C错误;
D. 棱晶烷与立方烷分子中每个C与三个C形成三个共价单键,因此都属于饱和烃,在光照条件下均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题目】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 编号 | 元素原子结构 |
X |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Y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
Z | 原子核内含有12个中子,且其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1)写出X的元素名称:________,元素Y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
(2)Z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________;
(3)X和Z两种元素的简单离子,离子半径大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X和Z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Y和Z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则消耗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质量为__________;
(5)写出Z2O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题目】乙醛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如果条件控制适当,析出的银会均匀分布在试管上,形成光亮的银镜,这个反应叫银镜反应。某实验小组对银镜反应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
(1)配制银氨溶液时,随着硝酸银溶液滴加到氨水中,观察到先产生灰白色沉淀,而后沉淀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该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_
A. AgNO3+NH3·H2O=AgOH↓+NH4NO3 B.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 2AgOH=Ag2O+H2O D. Ag2O+4NH3·H2O=Ag(NH3)2OH+3H2O
(2)该小组探究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最佳条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序号 | 银氨溶液/mL | 乙醛的量/滴 | 水浴温度/℃ | 反应混合液的pH | 出现银镜时间 |
1 | 1 | 3 | 65 | 11 | 5 |
2 | 1 | 3 | 45 | 11 | 6.5 |
3 | 1 | 5 | 65 | 11 | 4 |
4 | 1 | 3 | 50 | 11 | 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推测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 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60℃,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出现银镜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一步实验还可探索_______________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3)该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也可以析出银镜,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进行分析证明。已知:Ag(NH3)2++2H2OAg++2NH3·H2O。
装置 | 实验序号 | 试管中的药品 | 现象 |
实验Ⅰ |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 | |
实验Ⅱ |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 |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
①两组实验产生的气体相同,该气体化学式为____________,检验该气体可用____________试纸。
②实验Ⅰ的黑色固体中有Ag2O,产生Ag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在清洗试管上的银镜时,发现用FeCl3溶液清洗的效果优于Fe2(SO4)3溶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实验室中,我们常选用稀HNO3清洗试管上的银镜,写出Ag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题目】截止2020年4月5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超过120万例。以下对预防新冠病毒的认识,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 B | C | D |
84消毒液使用时不能和洁厕灵混用 | 医用酒精消毒效果浓度95%>75% | 口罩关键一层聚丙烯熔喷布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温度计中水银属于金属单质 |
A.AB.BC.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