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下列选项中,反应后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反应前明显增强的是( )A. | 向100mL 1mol/L盐酸溶液中加入4g NaOH固体 | |
B. | 向100mL 1mol/L的醋酸溶液中通适量NH3气体 | |
C. | 向饱和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少量CO2气体 | |
D. | 通足量的氯气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
分析 溶液的导电能力与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若溶液的导电性变化不大,则说明加入离子浓度变化不大,结合物质的反应特点解答该题.
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B、醋酸和氨气之间反应生成氯化铵,醋酸是弱电解质,氯化铵是强电解质;
C、澄清石灰水中通少量CO2气体生成碳酸钙和水;
D、氯气和氢氧化钠之间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据此回答.
解答 解:A.盐酸是强酸,溶于水后完全电离,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是强电解质,所以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所以溶液导电能力变化不大,故A错误;
B.醋酸是弱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醋酸钠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明显增大,所以溶液导电能力增强,故B正确;
C.澄清石灰水中通少量CO2气体生成碳酸钙和水,从氢氧化钙溶液到难溶物质碳酸钙沉淀的生成,离子浓度降低,导电能力降低,故C错误;
D.氯气和氢氧化钠之间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氯化钠、次氯酸钠是强电解质,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所以溶液导电能力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判断,明确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成正比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电解质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无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爆炸,专家对爆炸事故原因猜测认为硝化棉或者硫化钠自燃是最可能的点火源,因此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是非常重要的.下列有关化学药品的存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液溴易挥发,应用水液封并放在冷暗处保存 | |
B. | 金属钠遇到氧气立即反应,应保存在煤油中或者液体石蜡里 | |
C. | 硝酸见光易分解,应用棕色广口试剂瓶保存 | |
D. | 碳酸钠虽然属于盐,但是其水溶液呈碱性,应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 |
3.可逆反应N2O4?2NO2△H>0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
①选用合适的催化剂; ②缩小体积; ③升高温度; ④增大N2O4的浓度.
①选用合适的催化剂; ②缩小体积; ③升高温度; ④增大N2O4的浓度.
A. | ③④ | B. | ①②③ | C. | ②③④ | D. | ①④ |
2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 |
B. |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无明显现象 | |
C. | 红亮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铜丝表面变黑 | |
D. | 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红色固体变黑 |
7.下列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 | 金属钠 | B. | 硫酸 | C. | 次氯酸 | D. | 氯酸钾 |
17.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4g 乙烯和丁烯的混合物中含有3NA对共用电子对 | |
B. | 1mol苯中含有3NA个碳碳双键 | |
C. | 乙烷与Cl2在光照下反应,每有NA个氢原子被氯替代,需消耗标准状况下Cl2 11.2L | |
D. | 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中的碳原子数为6NA |
4.据报道,科学家通过对稻壳进行控制性焚烧热解,从中提取一种叫做生物质纳米结构二氧化硅的超高活性材料,将少量这种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即可制备出超高强度的高性能混凝土.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硅溶于水显酸性,所以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 | |
B. | 将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可以得到硅酸 | |
C. | 因为高温时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 |
D. |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任何酸 |
14.小苏打(NaHCO3)试样中含有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为测定试样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w(NaHCO3),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Ⅰ、按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将试样m1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装置B、C、D中药品如图,已知加药品后装置B的质量为m2g、装置C的质量为m3g;
Ⅲ、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样,直到B装置中无气泡冒出后,打开活塞a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后,撤掉酒精灯,关闭活塞a;
Ⅳ、称得装置B的质量为m4g、装置C的质量为m5g.
请回答以下问题(装置中原有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Na2CO3•10H2O$\frac{\underline{\;\;△\;\;}}{\;}$Na2CO3+10H2O.
(2)装置C的作用为吸收反应生成的水蒸气.装置D的作用为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通入N2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全部排出被装置BC全部吸收.
(4)用下列各项所提供的数据能计算出w(NaHCO3)的是bce(填选项字母).
(5)实验结束后发现装置A中硬质玻璃管右端有水珠,你认为利用实验中所提供的数据还能否得到准确的w(NaHCO3),若能,则w(NaHCO3)的计算式为:$\frac{42({m}_{5}-{m}_{3})}{11m{\;}_{1}}$×100%.
实验过程:
Ⅰ、按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将试样m1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装置B、C、D中药品如图,已知加药品后装置B的质量为m2g、装置C的质量为m3g;
Ⅲ、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样,直到B装置中无气泡冒出后,打开活塞a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后,撤掉酒精灯,关闭活塞a;
Ⅳ、称得装置B的质量为m4g、装置C的质量为m5g.
请回答以下问题(装置中原有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Na2CO3•10H2O$\frac{\underline{\;\;△\;\;}}{\;}$Na2CO3+10H2O.
(2)装置C的作用为吸收反应生成的水蒸气.装置D的作用为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通入N2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全部排出被装置BC全部吸收.
(4)用下列各项所提供的数据能计算出w(NaHCO3)的是bce(填选项字母).
序号 | a | b | c | d | e |
数据 | m1、m2、m3 | m2、m3、m4、m5 | m1、m2、m4 | m1、m4、m5 | m1、m2、m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