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常见的三种酸.
(1)通常条件下,铜与稀盐酸不反应.但在如下两种情况下能发生:
①向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铜发生溶解.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H2O2+2HCl═CuCl2+2H2O
Cu+H2O2+2HCl═CuCl2+2H2O

②如图,阳极的反应式
Cu-2e-═Cu2+
Cu-2e-═Cu2+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HCl
 电解 
.
 
CuCl2+H2
Cu+2HCl
 电解 
.
 
CuCl2+H2

(2)①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试用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有:铜片、铝片、浓硝酸、硝酸铜溶液、盐桥、小烧杯2个.请在方框中画出所设计的原电池的简图(要求在图中标出烧杯中的溶液和电极材料的名称)

③此原电池正极的气体生成物是
NO2
NO2

(3)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浓)
 加热 
.
 
CuSO4+2H2O+SO2(g)↑.若被还原的硫酸是0.9mol,则消耗此浓硫酸的实际体积
大于
大于
100mL(选填“大于”或“小于”).
分析:(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下能将金属铜氧化;用电解原理实现铜和盐酸的反应,铜应作电解池的阳极;
(2)①铜和浓硝酸反应反应硝酸铜和NO;
②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铜、铝以及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铜为原电池的负极,电解质溶液分别为硝酸铜和浓硝酸;
③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
(3)根据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的性质进行判断.
解答:解:(1)①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下能将金属铜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2HCl═CuCl2+2H2O,
故答案为:Cu+H2O2+2HCl═CuCl2+2H2O;
②因铜与盐酸不反应,可用电解的方法完成,电解时,Cu作阳极,发生Cu-2e-═Cu2+,阴极上生成氢气,反应的总反应式为Cu+2HCl
 电解 
.
 
CuCl2+H2↑,故答案为:Cu-2e-═Cu2+;Cu+2HCl
 电解 
.
 
CuCl2+H2↑;
(2)①铜和浓硝酸反应反应硝酸铜和NO,反应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铜、铝以及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铜为原电池的负极,电解质溶液分别为硝酸铜和浓硝酸,可设计为
故答案为:
③浓硝酸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O2,故答案为:NO2
(3)浓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则稀硫酸和铜不反应,所以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大于100mL,故答案为:大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铜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难点是(2)题,注意根据物质的性质和题目要求设计原电池和电解池反应,设计实验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
Ⅰ.请就三者与金属铜的反应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100mL、18mol?L-1 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情况下的体积可能是
D
D

A.40.32L              B.30.24L          C.20.16L          D.6.72L
(2)若将过量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反应完全停止时,共收集到的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该气体的成分是
NO2、NO
NO2、NO
,反应中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B
B

A.0.1mol              B.0.15mol              C.0.2mol              D.0.25mol
(3)某同学向浸泡铜片的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铜片溶解,并且该反应的产物只有氯化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H2O2+2HCl=CuCl2+2H2O
Cu+H2O2+2HCl=CuCl2+2H2O

Ⅱ.用如下装置可以完成HCl的制取及后续一系列的性质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制取HCl气体,p中盛装试剂为
浓硫酸
浓硫酸

(2)装置B中的四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①包有某潮湿的固体物质  ②蘸有KI溶液③蘸有石蕊溶液  ④蘸有浓NaOH溶液.反应开始后,观察到②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写出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I2+2I-=2Cl-+I2
CI2+2I-=2Cl-+I2
.在①处包有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a.MnO2        b.KmnO4       C.KCl              d.Cu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③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变红后褪色
先变红后褪色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