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mol•L-1 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液态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Y>X
C.W、X形成的1:1型的化合物有很多种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分析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Z为Cl;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0.01mol•L-1r溶液的pH为2,则r为HCl,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液态混合物,则s为氯代烃的混合物、p为CH4等烷烃,氯气与m反应生成HCl与q,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m为H2O,q为HClO,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解答 解: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Z为Cl;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0.01mol•L-1r溶液的pH为2,则r为HCl,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液态混合物,则s为氯代烃的混合物、p为CH4等烷烃,氯气与m反应生成HCl与q,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m为H2O,q为HClO,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
A.H原子半径最小,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W(H)<Y(O)<X(C),故A错误;
B.氯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表现负化合价,氧元素非金属性比氯的强,高氯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碳的强,故非金属性Y(O)>Z(Cl)>X(C),故B错误;
C.W、X分别为H、C元素,C、H形成的1:1型的化合物有C2H2、C6H6、C8H8等多种,故C正确;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碳酸,碳酸属于弱酸,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元素周期律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的考查,注意n为氯气及氯气性质为推断的突破口,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甲醛(HCHO)与葡萄糖相似具有强还原性,40%甲醛溶液沸点为96℃,易挥发.为探究过量甲醛和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进行如下研究.
(1)在图A 装置中进行实验,向a中加入50mL0.5mol/LCuSO4溶液和100mL5mol/LNaOH溶液,振荡,再加入50mL40%的甲醛溶液,缓慢加热a,在65℃时回流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棕色固体生成,最后变成红色,并有气体产生.
①A装置中仪器c的名称是(恒压)滴液漏斗.
②本实验中仪器a应该选用下列哪种规格C.
A.100mL     B.250mL     C.500mL    D.1000mL

(2)查阅资料发现气体产物主要是副反应产生的.为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不含CO,将装置A和如上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后进行实验.
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E→F→D→C→GG,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甲醛蒸气,防止其干扰后续检验.
(3)已知:.请设计实验验证a中甲醛的碳元素是否被氧化成+4价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清液,滴入过量的浓盐酸,未见气泡产生,说明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
(4)为研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

已知:Cu2O$\stackrel{易溶于浓氨水}{→}$[Cu(NH34]+(无色) $\stackrel{在空气中}{→}$[Cu(NH34]2+(蓝色)
①摇动锥形瓶i的目的是有利于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②锥形瓶ii中固体完全溶解得深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2Cu+8NH3•H2O+O2=2[Cu(NH34]2++4OH-+6H2O.
③将容量瓶ii中的溶液稀释5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i相近.由此可知固体产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1: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