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分)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应用研究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Ⅰ、二氧化钛作光催化剂能将居室污染物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可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达到无害化。有关甲醛、苯、及水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苯分子中含有碳碳键的键能较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其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
C.甲醛的沸点比甲酸低,主要原因是甲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D.水分子稳定性高,是因为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Ⅱ、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巨磁电阻效应(CMR效应)研究方面的成就。某钙钛型复合氧化物(如右图),以A原子为晶胞的顶点,A位可以是+2价的Ca、Sr、Ba或Pb,当B位是V、Cr、Mn、Fe时,这种化合物具有CMR效应。
⑵ 用A、B、O表示这类特殊晶体的化学式__________。(A、B为元素代号,O为氧元素)
⑵已知La为+3价,当被钙等二价元素A替代时,可形成复合钙钛矿化合物La1-xAxMnO3, (x < 0.1),此时一部分锰转变为+4价。导致材料在某一温度附近有反铁磁-铁磁、铁磁-顺磁转变及金属-半导体的转变,则La1-xAxMnO3中三价锰与四价锰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⑶26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镧、锰、氧分别位于周期表f、d、p区
B.晶体铬属于体心立方堆积,其堆积方式如右图:
C.锰的电负性为1.59 ,Cr的电负性为1.66,说明锰的金属性比铬强
(10分)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应用研究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回答下列问题:Ⅰ、二氧化钛作光催化剂能将居室污染物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可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达到无害化。有关甲醛、苯、及水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A.苯分子中含有碳碳键的键能较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B.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其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C.甲醛的沸点比甲酸低,主要原因是甲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D.水分子稳定性高,是因为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Ⅱ、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巨磁电阻效应(CMR效应)研究方面的成就。某钙钛型复合氧化物(如右图),以A原子为晶胞的顶点,A位可以是+2价的Ca、Sr、Ba或Pb,当B位是V、Cr、Mn、Fe时,这种化合物具有CMR效应。用A、B、O表示这类特殊晶体的化学式__________。(A、B为元素代号,O为氧元素)⑵已知La为+3价,当被钙等二价元素A替代时,可形成复合钙钛矿化合物La1-xAxMnO3, (x < 0.1),此时一部分锰转变为+4价。导致材料在某一温度附近有反铁磁-铁磁、铁磁-顺磁转变及金属-半导体的转变,则La1-xAxMnO3中三价锰与四价锰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⑶26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A.镧、锰、氧分别位于周期表f、d、p区B.晶体铬属于体心立方堆积,其堆积方式如右图:C.锰的电负性为1.59 ,Cr的电负性为1.66,说明锰的金属性比铬强
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
0.3 mol的CO和0.3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
在和800℃的条件下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CO(g)+H2O(g) CO2(g)+H2(g) ΔH>0,反
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右图:
(1)根据图上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
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CO)= mol/(L·min)-1,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
(2)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下列条件重新达到平衡时能使平衡常数K增大的有
(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E.加入催化剂 G.移出一氧化碳气体
(3)如要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2 mol的CO2和0.2 mol的H2,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CO)=________________mol/L.
(4)若保持温度和容器的体积不变,在(1)中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3mol 的水蒸气,重新达到平衡后,CO的转化率_______(填“升高”、“降低”还是“不变”),CO2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升高”、“降低”还是“不变”).
(5)在催化剂存在和800℃的条件下,在某一时刻测得C(CO)=C(H2O)= 0.09mol/L,
C(CO2 )=C(H2)=0.13mol/L ,则此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填“是”或“否”),若没有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反应向 移动。(填“正方向”或“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