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下列物质中,不可以通过乙烯加成反应得到的是( )A. | CH3CH3 | B. | CH3CH2Br | C. | CH3CH2OH | D. | CH3CHCl2 |
分析 乙烯加成反应的特征是原子或原子团加在双键碳原子上,双键变为单键,乙烯能和氢气、HX、X2、H2O等加成,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 解:A、乙烯和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3,故A不选;
B、乙烯和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Br,故B不选;
C、乙烯和H2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OH,故C不选;
D、乙烯无法通过加成反应获得CH3CHCl2,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乙烯的加成反应,应注意的是碳碳双键能氢气、HX、X2、H2O等加成,加成时是将双键打开,原子或原子团加在双键碳原子上,双键变为单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我们经常在食物中加入某些食品添加剂.下列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合理的是( )
A. | 在烹饪食物时,加入适量食盐 | |
B. | 在火腿制作中,加入大量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 | |
C. | 在烹饪鱼类食物时,加入适量食醋 | |
D. | 在饮料制作中,常加入适量的天然色素 |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 工业上制取Cl2:2Cl-+2H2O$\frac{\underline{\;电解\;}}{\;}$ 2OH-+Cl2↑+H2↑ | |
B. | 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2I-+Br2=I2+2Br- | |
C. | 将金属钠加入水中:Na+2H2O=Na++2OH-+H2↑ | |
D. | 将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2Fe2++Cl2=2Fe3++2Cl- |
5.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frac{c(CO)•c({H}_{2}O)}{c(C{O}_{2})•c({H}_{2})}$,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 |
B. | 恒温恒容下,充入N2,平衡不移动 | |
C. |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 | |
D. |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_{高温}^{催化剂}$CO2+H2 |
12.取1mol有机物甲(分子结构如图),与足量的溴水或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的Br2与NaOH分别是( )
A. | 5mol、5mol | B. | 5mol、6mol | C. | 6mol、5mol | D. | 6mol、6mol |
2.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部分,表中字母分别表示一种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与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b2g,试写出它的电子式.
(2)e、f、g 三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SiH4<NH3<H2O.
(3)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f2气体和3mol a2气体,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fa3气体,2min时,测得f2的浓度为0.75mol•L-1,则2min时fa3的物质的量为0.5mol,a2的化学反应速率v(a2)=0.375 mol•(L•min)-1.
(4)a、d两种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X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已知常温下4g X在O2中完全燃烧放出222.4KJ的热量,试写出化合物X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1)H=-889.6kJ/mol.
(5)航天技术中常使用a和g单质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该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该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a | |||||||
d | f | g | |||||
b | c | e | h |
(1)g与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b2g,试写出它的电子式.
(2)e、f、g 三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SiH4<NH3<H2O.
(3)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f2气体和3mol a2气体,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fa3气体,2min时,测得f2的浓度为0.75mol•L-1,则2min时fa3的物质的量为0.5mol,a2的化学反应速率v(a2)=0.375 mol•(L•min)-1.
(4)a、d两种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X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已知常温下4g X在O2中完全燃烧放出222.4KJ的热量,试写出化合物X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1)H=-889.6kJ/mol.
(5)航天技术中常使用a和g单质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该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该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9.的命名正确的是( )
A. | 2-甲基丁烷 | B. | 3-甲基丁烷 | C. | 2-甲基戊烷 | D. | 3-甲基戊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