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1)把NaHCO3和Na2CO3•10H2O混合物6.56g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测得溶液中c(Na+)=0.5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将溶液蒸干后,所得固体质量为2.925.
(2)将24.0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要使100个水分子中就含有一个Na+离子,所需水的质量为1080g.
(3)现有HNO3和NaNO3的混合溶液200mL,其中 HNO3和Na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若要使 HNO3和NaNO3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 和0.2mol/L,则须加入63%的浓硝酸(密度为1.2g/cm3)150mL,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毫升才能实现.
分析 (1)NaHCO3和Na2CO3•10H2O混和物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将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是NaCl,根据Na原子守恒计算生成氯化钠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2)计算水的物质的量,再根据m=nM计算水的质量;
(3)硝酸钠的物质的量不变,根据稀释定律,计算混合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根据混合后硝酸的浓度,利用n=cV计算混合后n(HNO3),进而计算加入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根据c=$\frac{1000ρω}{M}$计算63%的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再根据V=$\frac{n}{c}$计算需要加入的63%的浓硝酸溶液的体积.
解答 解:(1)NaHCO3和Na2CO3•10H2O混和物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将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是NaCl,根据Na原子守恒得:n(NaCl)=n(Na+)=0.5mol/L×0.1L=0.05mol,则将溶液蒸干后所得固体质量为:m(NaCl)=0.05mol×58.5g/mol=2.925g,
故答案为:2.925;
(2)24.0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要使100个水分子中就含有一个Na+离子,则需要水的物质的量为:0.6mol×100=60mol,则水的质量为:60mol×18g/mol=1080g,
故答案为:1080g;
(3)硝酸钠的物质的量不变,根据稀释定律,令混合稀释后溶液的体积为V,则:200mL×1mol•L-1=V×0.2mol•L-1,解得V=1000mL,故需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毫升才能实现;
混合后溶液中n(HNO3)=1L×2mol•L-1=2mol,
故加入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2mol-0.2L×1mol•L-1=1.8mol,
63%的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frac{1000×1.2×63%}{63}$mol/L=12mol/L,
故需要加入63%的浓硝酸溶液的体积为:$\frac{1.8mol}{12mol/L}$=0.15L=150mL,
故答案为:150;1000.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解答关键,试题计算量较大,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A. | “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 |
B. | 金属的硬度都比较大,不能用刀切 | |
C. | “玉兔”月球车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 |
D. | 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 |
A. | 实验I:逐滴滴加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 |
B. | 实验II: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 | |
C. | 实验III: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NaCl晶体 | |
D. | 装置IV: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可以看到白色沉淀,转而变成灰绿色,最后是红褐色 |
A. | 若B、D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则A可能用做制冷剂 | |
B. | 若A、B、C的水溶液均显碱性,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则C可能用做胃酸中和剂 | |
C. | 若D为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金属单质,则B可能为Fe( NO3)2 | |
D. | 若B具有两性,则D可能为NaOH溶液或盐酸 |
A. | 8 g | B. | 16 g | C. | 32 g | D. | 4 g |
A. | 2-丁醇 | B. | 2-戊醇 | C. | 2-甲基-2-丙醇 | D. | 2-甲基-2-丁醇 |
A. | 1mol/L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 |
B. | 常温下,11.2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
C. | 22.4L 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
D. | 标准状况下,18g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A. | 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 |
B. | 每生成1molO2,有44gCO2被还原 | |
C. | a电极的反应式为3CO2+18H++18e-═C3H8O+5H2O | |
D. | C3H8O和O2形成燃料电池以氢氧化钠作为电解质溶液的负极反应式:C3H8O-18e-+24OH-═3CO32-+16H2O |
A. | a>c>e>d>b | B. | d>a>b>c>e | C. | d>b>a>c>e | D. | e>d>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