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 |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D.试管b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 |
A
解析试题分析:A向a试管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当混合溶液冷却后再加冰醋酸,错误;B.由于试管中的饱和碳酸钠能够与乙酸发生反应,能够溶解乙醇,所以为了防止倒吸现象,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一下。正确;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此外,还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D.试管b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正确。
考点: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取的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已知某种气态化石燃料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为了
测定这种燃料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可将气态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得到如表所列的实验数据(U形管中干燥剂只吸收水蒸气且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被吸收)。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干燥剂+U形管)的质量 | 101.1g | 102.9g |
(石灰水+广口瓶)的质量 | 312.0g | 314.2g |
根据实验数据求:
(1)实验完毕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g。假设广口瓶里生成一种正盐,其质量为________g。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生成的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4)气态化石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碘酒滴到新切开的马铃薯表面上,马铃薯表面变蓝色,该现象表明马铃薯含有
A.葡萄糖 | B.蔗糖 | C.淀粉 | D.纤维素 |
下列关于 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9H9O2 | B.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
C.能发生酯化反应 | D.能发生加聚反应 |
X、Y、Z、W均为常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且物质类别不同,存在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X是羧酸,Y是酯 | B.Z是醛,W是羧酸 |
C.Y是醛,W是醇 | D.X是醇,Z是酯 |
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
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A.①④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② |
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食醋浸泡水垢 | 产生无色气体 |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
B | 乙醇与橙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合 | 橙色溶液变为绿色 | 乙醇具有还原性 |
C | 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 土豆片变蓝 | 淀粉遇碘元素变蓝 |
D | 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 | 产生红色沉淀 |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
某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醛的混合物共3g,跟足量银氨溶液完全反应(醛被氧化成羧酸)后,可还原出16.2g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甲醛 | B.可能是乙醛 |
C.混合物中醇和醛的质量比为1∶4 | D.混合物不可能由甲醇和甲醛组成 |
2014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下列与水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聚反应也可能有水生成 |
B.水是氧化物过氧化氢不是氧化物 |
C.水可以参与有些有机反应,有些有机反应也有水生成 |
D.水、乙醇、氢氧化钠中都存在羟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