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中国古代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 |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 |
B. | 《汉书》中“高奴县有淆水可燃中的淆水指的是石油 | |
C. |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 |
D. |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碳酸钾 |
分析 A.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
B.淆水可燃;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
D.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解答 解:A.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故A正确;
B.淆水可燃中的淆水指的是石油,故B正确;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C错误;
D.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下列陈述I、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陈述I | 陈述Ⅱ |
A. | SO2具有漂白性 | SO2可使溴水褪色 |
B. | NH3具有碱性 | NH3极易溶于水 |
C. | SiO2可与HF反应 | 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 |
D. | HNO3具有酸性 | 可用铁和稀HNO3制取氢气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8.氯化硼的熔点为10.7℃,沸点为12.5℃.在氯化硼分子中,氯-硼-氯键角为120°,它可以水解,水解产物之一是氯化氢.下列对氯化硼的叙述中正确的( )
A. | 氯化硼是原子晶体 | |
B. | 熔化时,氯化硼能导电 | |
C. | 氯化硼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 | |
D. | 水解方程式:BCl3+3H2O?H3BO3+3HCl |
2.下列药品和装置合理且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 | 喷泉实验 | B. |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 | ||
C. | 制备氢氧化铁并观察白色沉淀 | D. | 验证苯中是否有碳碳双键 |
12.绿原酸的结构简式如图,则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在镍做催化剂的情况下,1mol绿原酸发生加成反应最多可消耗6mol氢气 | |
B. | 还能发生取代、加聚、消去等反应 | |
C. | 既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D. | 分子式为C16H18O9 |
19.某温度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M和3molN进行反应,2M(g)+N(s)?X(g)+2Y(g),2s后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是起始时的1.2倍,则前2s内用M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 | 0.1 mol•L-1•s-1 | B. | 0.2 mol•L-1•s-1 | ||
C. | 0.05 mol•L-1•s-1 | D. | 0.4 mol•L-1•s-1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NaHCO3分解过程中,只需克服离子键 | |
B. | Na2O溶于水的过程中破坏了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了新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 |
C. | O3、CO2和SiO2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
D. | 金刚石和足球烯(C60)均为原子晶体,沸点极髙 |
1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 氧化性:Cl2>Br2>I2 | |
B |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呈蓝色 | 溶液中含Br2 |
C | 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立即通入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 | 出现白色沉淀 | H2CO3的酸性比H2SiO3的酸性强 |
D |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再加入足最稀盐酸 |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部分沉淀溶解 | 部分Na2SO3被氧化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