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镁铝合金质优体轻,又不易锈蚀,被大量用于航空工业、造船工业、日用化工等领域。下列关于镁铝合金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此合金的熔点比镁和铝的熔点都高
B. 此合金能全部溶解于稀盐酸中
C. 此合金能全部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D. 此合金的硬度比镁和铝的硬度都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金属的低,A错误;B.此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镁和铝,均能与稀盐酸反应,能全部溶解于稀盐酸中,B正确;C.此合金属于镁和铝的混合物,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错误;D.合金的硬度比各成分金属的高,D错误,答案选B。
【题目】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方案 | 目的 |
A | 验证氧化性::Cl2>Br2 | |
B | 验证溶解度:AgCl>Ag2S | |
C | 检验SO2、CO2混合气体中有CO2 | |
D | 比较乙醇中羟基氢原子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泼性 |
A. A B. B C. C D. D
【题目】控制和治理SO2、NOx是减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有效途径。
(1)烟气脱琉是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脱硫过程涉及的反应如下:
SO2(g)+H2O(l)+HC1O(aq)H2SO4(aq)+HCl(aq) △H=a kJmol-1;
Ca(ClO)2(aq)+H2SO4(aq) CaSO4(s)+2HClO(aq) △H=b kJmol-1。
则脱疏反应:Ca(ClO)2(aq)+ 2SO2(g) + 2H2O(l)CaSO4(s)+ H2SO4(aq) + 2HClO(aq)的△H=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kJmol-1。
(2)100℃时,向一个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2 mol 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 △H<0。测得不同时间时容器中NO2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0 | t1 | t2 | t3 | t4 |
c(NO2)/mol·L-1 | 0.2 | 0.16 | 0.13 | 0.12 | 0.12 |
①在0~t3时间段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molL-1min-1,N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②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题目】CO2的转换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CO2的低碳转型对抵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是地球上碳元素最大的“吸收池”。
①溶于海水中的CO2主要以四种无机碳形式存在,除CO2、H2CO3两种分子外,还有两种离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海洋碳循环中,可通过上图所示的途径固碳。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2)将CO2与金属钠组合设计成Na-CO2电池,很容易实现可逆的充、放电反应,该电池反应为4Na+3CO2 2Na2CO3+C。放电时,在正极得电子的物质为___________;充电时,阳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和H2在230℃并有催化剂条件下转化生成甲醇蒸汽和水蒸气。下图表示恒压容器中0.5molCO2和1.5 mol H2转化率达80%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_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H2的体积分数不变
c.c(H2 =3c(CH3OH) d.容器中密度不变
e.2个C = O断裂的同时有6个H - H断裂
(4)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 CO2(g) +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 需时间/min | ||
CO | H2O | H2 | CO | |||
1 | 650 | 4 | 2 | 1.6 | 2.4 | 6 |
2 | 900 | 2 | 1 | 0.4 | 1.6 | 3 |
3 | 900 | a | b | c | d | t |
①实验2条件下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②实验3中,若平衡时,CO的转化率大于水蒸气,则a/b的值_________(填具体值或取值范围)。
③实验4,若900℃时,在此容器中加入CO、H2O、CO2、H2均为1mol,则此时v(正____v(逆)(填“ <”、“ >”或“=")。
(5)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I)+3O2(g)=2CO2(g)+4H2O(g) △H=-1275.6kJmol-1
②2CO(g)+O2(g)=2CO2(g) △H=-566.0kJ·mol-1
③H2O(g)=H2O(I) △H=-44.0kJ·mol-1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