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和O3互为同位素
- B.O2和O3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 C.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C
分析:A.根据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分析;
B.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分析;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但原子数和质子数都不相同.
解答:A.O2和O3是由相同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应属于同素异形体,而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故A错误;
B.O2和O3属于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相同温度、压强下,气体的Vm相同,等体积时,物质的量相同,则分子数相同,故C正确;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但原子数和质子数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以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等知识,题目易错点为B,注意O2和O3属于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分析:A.根据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分析;
B.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分析;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但原子数和质子数都不相同.
解答:A.O2和O3是由相同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应属于同素异形体,而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故A错误;
B.O2和O3属于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相同温度、压强下,气体的Vm相同,等体积时,物质的量相同,则分子数相同,故C正确;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但原子数和质子数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以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等知识,题目易错点为B,注意O2和O3属于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反应速率的有关问题.
(1)实验1 探究Mg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铜丝缠着镁条伸入装置甲中,使镁条浸入锥形瓶内的体积为2L稀盐酸(足量)中.镁条和盐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①从图2中看出0-6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 .(填代号)
A.0-2min B.2-4min C.4-6min
②请计算4-6min 时间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假设图2氢气体积均已换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且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③图1装置甲中与镁条相连的铜丝若一起浸入稀盐酸中对反应速率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快反应速率但生成氢气的总量不变 B.减慢反应但增大生成氢气总量
C.不影响反应速率 D.加快反应速率但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小
(2)实验2 探究酸浓度对MnO2与H2O2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MnO2+H2O2+2H+═Mn2++O2↑+2H2O,现取等量MnO2和下表有关物质,在相同温度下进行4组实验,分别记录收集20.0mL氧气所需时间.
①上表中V1= mL,V3= mL.
②有同学提出实验I不可作为实验Ⅱ、Ⅲ、Ⅳ的对比实验,其理由是 .
③若实验测得t2>t3>t4,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实验1 探究Mg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铜丝缠着镁条伸入装置甲中,使镁条浸入锥形瓶内的体积为2L稀盐酸(足量)中.镁条和盐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①从图2中看出0-6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
A.0-2min B.2-4min C.4-6min
②请计算4-6min 时间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③图1装置甲中与镁条相连的铜丝若一起浸入稀盐酸中对反应速率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快反应速率但生成氢气的总量不变 B.减慢反应但增大生成氢气总量
C.不影响反应速率 D.加快反应速率但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小
(2)实验2 探究酸浓度对MnO2与H2O2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MnO2+H2O2+2H+═Mn2++O2↑+2H2O,现取等量MnO2和下表有关物质,在相同温度下进行4组实验,分别记录收集20.0mL氧气所需时间.
实验编号 | Ⅰ | Ⅱ | Ⅲ | Ⅳ |
10%H2O2的体积/mL | 5.0 | 5.0 | V1 | V2 |
20%硫酸的体积/mL | 0 | 0.5 | 1.0 | V3 |
水的体积/mL | 15 | 14.5 | V4 | 13.5 |
所需时间t/s | t1 | t2 | t3 | t4 |
②有同学提出实验I不可作为实验Ⅱ、Ⅲ、Ⅳ的对比实验,其理由是
③若实验测得t2>t3>t4,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