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用下图(Ⅰ)装置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在实验室里制备NO,在烧瓶中实际见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这就使人怀疑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否真能生成NO。即使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到NO,也可以认为是NO2与水反应生成了NO而无法证实。现用U形管、分液漏斗、酒精灯、胶塞等仪器,设计下图(Ⅱ)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确生成了NO而不是NO2

1)补充完成实验步骤: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         为止。

c.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           加热,当观察到         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2)观察实验现象

(Ⅰ)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铜丝与稀HNO3均未反应完)         

(Ⅱ)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明显现象有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获得NO与NO2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

3)若用装置(2)制取并收集NO,应对装置作何简单的改动?

                                   

 

答案:
解析:

(1)单孔塞下沿且液面上不再有气泡;U形管短管一侧;铜丝上有气泡产生

(2)U形管短管一侧上方;当产生的NO将稀硝酸排入长管,使铜与稀硝酸脱离接触;长管中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3)将分液漏斗改为玻璃导管(用排水法收集)

 


提示:

对比左图,装置Ⅱ中盛放反应物铜和稀硝酸的容器由烧瓶换成U形管,装置Ⅰ烧瓶内液面上的空间充满空气,相当于装置Ⅱ中的分液漏斗部分,活塞将两部分分开。关闭活塞即可避免产生的气体与空气接触。所以若生成气体为无色,即为NO,若产生的气体为红棕色,则为NO2

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将活塞打开与大气相通,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应赶尽U形管中的空气,以防生成的NO与其反应变成NO2。所以稀硝酸应一直注入到单孔塞下沿,使液面上不再有气泡。

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有药品的一侧加热,由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提供的热量使反应启动后,即观察到铜丝上有气泡生成时,立即停止加热。由于NO不溶于水,产生的NO聚集在U形管短管一侧的胶塞下面,将稀硝酸排入长管,直至使铜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自动停止。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NO逸出,与空气接触生成红棕色NO2,U形管内外压强相等,使长管中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

若用此装置制取并收集NO,将出气口分液漏斗改为玻璃导管,用排水法收集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2?湛江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对其方案进行完善或评价;
 
(1)实验室将B、C、E相连后,以
次氯酸钙
次氯酸钙
浓盐酸
浓盐酸
、(填写名称)为原料可制取Cl2,为接下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做准备.
(2)利用实验室常用方法制取氯气,将A、C、E相连,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为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如下:
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氯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有无色气
泡产生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酸性
请你评价:实验Ⅰ后,推出相应结论是否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若合理,则无需填写下行):
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
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

实验Ⅱ推出相应的结论是否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若合理,无需填写下行):
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3)A、C、E相连,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4H++2Cl-
 加热 
.
 
Mn2++2H2O+Cl2
MnO2+4H++2Cl-
 加热 
.
 
Mn2++2H2O+Cl2
Cl2+2Br-═2Cl-+Br2
Cl2+2Br-═2Cl-+Br2

(4)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并进行NO2有关实验.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
a、b
a、b
,再打开止水夹
c
c
,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可能的操作是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