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2016年8月的eLife上发表了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晁明和胡汛等人的一篇论文.媒体以“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为题予以报道,报道曲解了小苏打的作用,但小苏打在他们治疗癌症的方法中确实功不可没.
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制取NaHCO3的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在仪器内装入药品.
第二步:先让某一装置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C中溶解,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C中出现固体.继续向C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分离C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某固体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1)如图所示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b接(填接口编号).
(2)A中常选用的固体反应物为;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 .
(3)第二步中让装置先发生反应.
(4)C中用球形干燥管而不用直导管,其作用是;装有无水CaCl2的U形管的作用是 .
(5)第三步分离出NaHCO3固体的操作是 .
(6)第四步中所加固体粉末化学式为 . 所得的晶体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和NaHCO3(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不使用其他任何试剂,证明所得晶体大部分是NH4C1.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 .
【答案】
(1)f;e;d;c
(2)块状石灰石;饱和NaHCO3溶液
(3)B
(4)防倒吸;吸收多余的NH3
(5)过滤
(6)NaCl;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看到试管上端有白烟生成(或试管口有白色晶体),最后剩余极少量的固体,从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铵
【解析】解:(1)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与氨气反应生成NaHCO3沉淀,则装置A产生CO2 , 装置B产生NH3 , 装置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二氧化碳与氨气通入C中,其中氨气应防止倒吸,则b接c,故a接f、e接d,所以答案是:f、e、d、c;(2)A装置是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所以固体为CaCO3用块状石灰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若不除去碳酸氢钠难以形成,所以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饱和氯化钠溶液除去,所以答案是:块状石灰石;饱和NaHCO3溶液;(3)候氏制碱方法是利用氨气溶解性大极易溶解于水,二氧化碳气体水中溶解性较小,实验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让B装置先发生反应,
所以答案是:B;(4)氨气极易溶于水,用直导管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氨气,容易发生倒吸,C中用球形干燥管球形部分液面上升慢起缓冲作用,可以防止倒吸;装有无水CaCl2的U形管的作用吸收多余的NH3 , 所以答案是:防倒吸;吸收多余的NH3;(5)分离NaHCO3固体和液体用过滤的方法,所以答案是:过滤;(6)第四步中为了析出氯化铵晶体,则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NaCl粉末,提高氯离子浓度,使NH4Cl晶体析出;所得的氯化铵晶体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约占5%~8%),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铵,是利用氯化铵的分解产物为气体,温度降低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会重新生成固体氯化氨,方法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看到试管上端有白烟生成(或试管口有白色晶体),最后剩余极少量的固体,从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铵;
所以答案是:NaCl;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看到试管上端有白烟生成(或试管口有白色晶体),最后剩余极少量的固体,从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