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下列化合物的用途叙述正确的是( )A. |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主要成分是晶体Si | |
B. | 水玻璃可用作防火剂或防腐剂 | |
C. | 氯水、酒精能杀菌消毒,都利用了强氧化性 | |
D. | SO2可用来漂白纸浆、毛、草帽、增白食品等 |
分析 A.通信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是硅;
B.水玻璃是矿物胶,不燃烧,而将硅酸钠涂在木材表面就阻隔了木材与空气中氧气的直接接触;
C.酒精不具有氧化性;
D.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
解答 解:A.通信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是硅,故A错误;
B.水玻璃是矿物胶,不燃烧,而将硅酸钠涂在木材表面就阻隔了木材与空气中氧气的直接接触,可用作制备木材防火剂或防腐剂的原料,故B正确;
C.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而酒精不具有氧化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漂白食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用途,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C,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在试管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1mL,然后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2-3滴,稍加振荡,加入某病人的尿液,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沸腾,出现砖红色沉淀.该实验现象证明了该人尿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
A. | 尿酸 | B. | 蛋白质 | C. | 葡萄糖 | D. | 蔗糖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 |
B. | 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H3CO18OH和C2H5OH | |
C. | 用溴水即可鉴别2,4-已二烯和甲苯 | |
D. | 蛋白质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
2.下列有关乙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 |
B. | 乙烯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 | |
C. | 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乙醇 | |
D. |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
9.工业制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500℃下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这是一步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 |
B. | 在上述条件下,SO2不可能100%地转化为SO3 | |
C. | 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O2的浓度 | |
D. | 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相等 |
19.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2-甲基戊烷和4-甲基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 |
B. | 分子式为C5H10O2且能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有3种 | |
C. | 乙醇制备乙烯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均为脱水的取代反应 | |
D. | 苯与液溴在FeBr3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
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 ,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属于芳香烃 | B. | 分子中最多有25个原子共面 | ||
C. | 分子式为C14H8Cl5 | D. | 1 mol该物质能与6 molH2加成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升高NH4Cl溶液的温度,其水的离子积常数和pH均增大 | |
B. | 在有AgI沉淀的上层清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 |
C. | pH=3的盐酸与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NH4+>c(Cl-)>c(OH-)>c(H+) | |
D. | 室温下,稀释0.1mol•L-1CH3COOH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
18.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AgNO3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3种猜想:
甲:Ag2O、NO2、O2乙:Ag、NO2、O2 丙:Ag2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丙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查阅资料得知:
2NO2+2NaOH═NaNO3+NaNO2+H2O;Ag2O与粉末态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针对甲、乙猜想,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NO3固体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检验产生干扰;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有气泡.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证明一定有O2生成的依据是C中的溶液不褪色,且D中的溶液褪色,与此相关的化学原理为Na2SO3+H2O?NaHSO3+NaOH、2Na2SO3+O2═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针对试管中残留黑色固体的成分,该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b(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rac{\underline{\;\;△\;\;}}{\;}$2Ag+2NO2↑+O2↑.
(4)从实验安全的角度判断该实验装置有无缺陷?若有,应如何改进?有,应在AB装置间增加防倒吸的装置.
甲:Ag2O、NO2、O2乙:Ag、NO2、O2 丙:Ag2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丙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查阅资料得知:
2NO2+2NaOH═NaNO3+NaNO2+H2O;Ag2O与粉末态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针对甲、乙猜想,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NO3固体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检验产生干扰;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有气泡.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证明一定有O2生成的依据是C中的溶液不褪色,且D中的溶液褪色,与此相关的化学原理为Na2SO3+H2O?NaHSO3+NaOH、2Na2SO3+O2═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针对试管中残留黑色固体的成分,该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操作 | 现象 |
a |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 黑色固体不溶解 |
b |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rac{\underline{\;\;△\;\;}}{\;}$2Ag+2NO2↑+O2↑.
(4)从实验安全的角度判断该实验装置有无缺陷?若有,应如何改进?有,应在AB装置间增加防倒吸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