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
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除去其中的空气。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从装置的设计看,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有人认为E中收集到的可能是H2而不是NO,如何证明? 。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有人认为是由装置E部分设计不当造成的。你认为装置应改进的地方是 。
(4)装置D的作用是 。
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
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除去其中的空气。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从装置的设计看,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有人认为E中收集到的可能是H2而不是NO,如何证明? 。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有人认为是由装置E部分设计不当造成的。你认为装置应改进的地方是 。
(4)装置D的作用是 。
(1)将装CaCO3的干燥管下移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C处出现白色沉淀
(2)3Cu+8H++2NO3-=3Cu2++2NO↑+4H2O用F向E中鼓入空气,E内气体由无色变成棕色
(3)应左导管短,右导管长有利于排尽空气 (4)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2)3Cu+8H++2NO3-=3Cu2++2NO↑+4H2O用F向E中鼓入空气,E内气体由无色变成棕色
(3)应左导管短,右导管长有利于排尽空气 (4)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试题分析:(1)要除去装置中残留的空气,可以利用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的CO2来实现,即将装CaCO3的干燥管下移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当装置中空气被排尽后,C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混浊,据此可以判断E中空气已被赶尽。
(2)硝酸是氧化性酸,和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Cu+8H++2NO3-=3Cu2++2NO↑+4H2O。由于NO极易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据此可以证明。即操作是用F向E中鼓入空气,E内气体由无色变成棕色
(3)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这说明E中空气没有完全被排尽。由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因此正确的设计应该是左导管短,右导管长,这样才有利于排尽空气。
(4)NO、NO2等都是大气污染物,氢氧化钠溶液的主要是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在注重对硝酸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类试题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