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装置,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可以一次性完成碳族元素中C与Si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蘸有碱液的棉花。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1)根据实验图1作答:
①写出选用试剂分别 B__________,C____________
②装置B中所盛试剂的作用为_________
③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④从实验所得非金属性C____Si(填“大于”或“小于”)
(2)根据实验图2作答:
①写出 A处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②B处的现象_____
③C处药品的作用 _______。
④通过图2 装置实验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为___________
【答案】饱和NaHCO3溶液 Na2SiO3溶液 除去CO2中的HCl杂质 大于 试纸变蓝 吸收Cl2,防止污染环境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解析】
由题可知,图1对应的实验是要通过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的最高价含盐酸酸性的关系验证C与Si的非金属性强弱;因此图1中的A是用来通过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备CO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备的CO2中必然含有HCl杂质,HCl的酸性强于硅酸,也会使C中盛放的硅酸钠溶液转化为硅酸而出现浑浊现象;因此为避免其干扰,需要用B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对气体进行除杂。图2对应的实验是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浓盐酸可以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Cl2,Cl2则会使NaBr溶液中的Br-被氧化为Br2,也会使KI溶液中的I-被氧化为I2,由于Cl2有毒,所以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需要对尾气进行吸收。
(1)①通过分析可知,图1的B中的溶液为饱和NaHCO3溶液,C中的溶液为Na2SiO3溶液;
②通过分析可知,图1的B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杂质,防止其产生干扰;此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也会降低CO2的溶解损耗;
③通过分析可知,图1的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由实验可知,H2CO3酸性强于H2SiO3,所以C的非金属性强于Si;
(2)①通过分析可知,图2的A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通过分析可知,图2的B处生成了I2,因此现象是,试纸变蓝;
③通过分析可知,图2的C处药品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l2防止污染;
④由图2的实验可知,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题目】优化反应条件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方向。
(1)以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 号 | Na2S2O3溶液 | H2SO4溶液 | 蒸馏水 | 温度/℃ | ||
浓度/(mol/L) | 体积/mL | 浓度/(mol/L) | 体积/mL | 体积/mL | ||
Ⅰ | 0.1 | 1.5 | 0.1 | 1.5 | 10 | 20 |
Ⅱ | 0.1 | 2.5 | 0.1 | 1.5 | 9 | a |
Ⅲ | 0.1 | b | 0.1 | 1.5 | 9 | 30 |
①表中,a为______,b为______。
②实验表明,实验Ⅲ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③硫代硫酸钠可用于从含氧化银的矿渣中浸出银,反应如下:Ag2O+4S2O32-+H2O2[Ag(S2O3)2]3-+2OH-。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银的浸出率需要调节pH的范围为8.5~9.5,解释其原因:_________。
(2)工业上常用空气催化氧化法除去电石渣浆(含 CaO)上清液中的S2-,并制取石膏(CaSO42H2O),其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①过程Ⅰ、Ⅱ中,起催化剂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
②过程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③根据物质转化过程,若将10L上清液中的S2-转化为SO42-(S2-浓度为320mg/L),理论上共需要标准状况下的O2的体积为______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