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下所示:H2(g)+Cl2(g)===2HCl(g) Δ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H—H键比Cl—Cl键稳定

B. 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高

C. ΔH=-184.5 kJ·mol1

D.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g)1 mol Cl2(g)分别在点燃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2 mol HCl(g),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ΔH相同

【答案】B

【解析】A.因为H2的键能大于Cl2的键能,所以H-H键比Cl-Cl键稳定,故A正确;B.H2(g)+Cl2(g)═2HCl(g)△H<0,说明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低,故B错误;C.△H=(436.4 kJmol-1+242.7 kJmol-1)-(431.8 kJmol-1)×2=-184.5kJmol-1,故C正确; D.△H与起点和终点有关,与反应的条件无关,故D正确;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某小组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

资料显示: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1)同学们利用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装置

编号

电极A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Fe

pH=2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压表指针偏转

Cu

pH=2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同学们认为实验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针对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乙同学认为实验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2)同学们仍用上述装置并用Cu和石墨为电极继续实验,探究实验指针偏转原因及影响O2氧化性的因素。

编号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经煮沸的pH=2H2SO4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pH=2H2SO4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pH=12NaOH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丙同学比较实验的电压表读数为:cab,请解释原因是_________

丁同学对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对O2氧化性的_________影响。

实验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

为达到丁同学的目的,经讨论,同学们认为应改用右图装置对重复进行实验,其设计意图是_________;重复实验时,记录电压表读数依次为c′d′,且c′d′,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题目】CO、CO2是火力发电厂释放出的主要尾气,为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电厂试图采用以下方法将其资源化利用,重新获得燃料或重要工业产品。

(1)CO与Cl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光气(COCl2)。某温度下,向2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CO和Cl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CO(g)+Cl2(g) COCl2(g) ΔH =a kJ/mol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①反应0~2min末的平均速率v(COCl2)=_______mol/(L·min)。

②在2min~4min间,v(Cl2______v(Cl2 (填“>”、“=”或“<”), 该温度下K =_______L/ mol。

③已知X、L可分别代表温度或压强,如图表示L一定时,CO的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X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a_________0 (填“>”,“=”,“<”)。

(2)在催化剂作用下NO和CO转化为无毒气体:

2CO(g)+2NO(g)2CO2(g)+N2(g) ΔH=-748 kJ·mol-1

①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不同温度下测定的NO转化率如图1所示。温度高于710K时,随温度的升高NO转化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测定空气中NO和CO含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方法1: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法。其中CO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则工作电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方法2:氧化还原滴定法。用H2O2溶液吸收尾气,将氮氧化物转化为强酸,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浓度。写出NO与H2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将CO和H2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反应,可生成甲醚(CH3OCH3)。

4H2(g)+2CO(g)CH3OCH3(g)+H2O(g) △H<0

下列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_______

A.υ(H2)=2υ(CO) B.容器内的压强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E.甲醚的浓度保持不变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