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实验中,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
A.淀粉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
B.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
C.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
D.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混合加热
A.碘化钾在溶液中电离出碘离子和钾离子,碘离子和淀粉不反应,颜色无变化,故A错误;
B.鸡蛋清是蛋白质,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发生蛋白质变性,显色黄色,故B正确;
C.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存在碘单质,淀粉与碘单质结合形成蓝色的物质,故C正确;
D.葡萄糖为五羟基醛,含有醛基,醛基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故D正确;
故选BC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为节省药品和时间,甲、乙、丙三位同学用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4溶液、直流电源、石墨电极、导线、烧杯、试管等中学化学常见的药品和仪器(用品),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了比较铜、锌金属活动性相对强弱的系列实验.试填写下列空白:
(1)甲同学分别将一小片铜片、锌片置于烧杯底部(铜与锌不接触),向烧杯中小心加入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
.甲同学的设计思路是
锌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铜不能
锌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铜不能

(2)乙同学接着甲的实验,向烧杯中滴加
硫酸铜
硫酸铜
溶液,进而观察到的现象是
锌片上有红色的铜析出,锌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锌片上有红色的铜析出,锌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乙同学作出锌、铜金属活动性相对强弱的结论所依据的原理是
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或Zn、Cu、稀硫酸组成原电池,Zn为负极)
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或Zn、Cu、稀硫酸组成原电池,Zn为负极)

(3)丙同学使用直流电源、石墨电极组装好电解装置,向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补充了必要的试剂
硫酸铜
硫酸铜
 溶液(作为电解液).反应在调控下随即开始,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SO4+2H2O
 电解 
.
 
2Cu+O2↑+2H2SO4
2CuSO4+2H2O
 电解 
.
 
2Cu+O2↑+2H2SO4
.实验中的明显现象是
阴极上有红色铜析出,阳极附近有气体产生
阴极上有红色铜析出,阳极附近有气体产生

(4)请你再单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试剂、仪器自选),探究和证实锌、铜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简要说明操作和现象)
分别取一小片铜片与锌片置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的FeCl2溶液,片刻后,加锌片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褪去,溶液近乎无色(其他可行答案也可)
分别取一小片铜片与锌片置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的FeCl2溶液,片刻后,加锌片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褪去,溶液近乎无色(其他可行答案也可)
(2013?珠海一模)(1)小明在做“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他取了两只试管,均加入4mL 0.01mol/L的KMnO4酸性溶液和2mL 0.1mol/L H2C2O4(乙二酸)溶液,振荡,A试管置于热水中,B试管置于凉水中,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①需要用
硫酸
硫酸
来酸化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tA
tB(填“>”、“=”或“<”).
②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2)实验室有瓶混有泥沙的乙二酸样品,小明利用这个反应的原理来测定其含量,具体操作    为:
①配制250mL溶液:准确称量5.0g乙二酸样品,配成250mL溶液.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mL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少量酸酸化,将0.1000mol?L-1KMnO4溶液装入
酸式
酸式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进行滴定操作.
在实验中发现,刚滴下少量KMnO4溶液时,溶液迅速变成紫红色.将锥形瓶摇动一段时间后,紫红色慢慢消失;再继续滴加时,紫红色就很快褪色了.请解释原因:
反应中生成的锰离子具有催化作用,所以随后褪色会加快
反应中生成的锰离子具有催化作用,所以随后褪色会加快
.当
当滴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锥形瓶内的颜色恰好变成紫红色且半分钟不变化
当滴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锥形瓶内的颜色恰好变成紫红色且半分钟不变化
,证明达到滴定终点.
③计算: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滴定前读数(mL) 滴定后读数(mL)
1 0.00 20.10
2 1.00 20.90
3 0.00 21.10
则消耗KMnO4溶液的平均体积为
20.00
20.00
mL,已知H2C2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则此样品的纯度为
90.00%
90.00%

④误差分析: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CD
ACD

A.未用标准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
B.滴定前锥形瓶有少量水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不小心将少量酸性KMnO4溶液滴在锥形瓶外
E.观察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I]硫的质量确定:
精英家教网
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B中加入50mL 0.1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取25.00mL该溶液用0.01mol?L-1的草酸(H2C2O4)进行测定剩余KMnO4溶被浓度的滴定.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 待测溶液体积/mL 草酸溶液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1.50 23.70
2 25.00 1.02 26.03
3 25.00 0.00 24.99
相关反应:①2MnO4+2H2O+5SO2=2Mn2++5SO42-+4H+②2MnO4+6H++5H2C2O4=2Mn2++10CO2↑+8H2O
[实验Ⅱ]铁的质量确定:
将实验I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实验I”中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
 

(3)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4)根据实验I和实验II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
 

[问题探究]滴定过程中发现,细心的小明发现该KMnO4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的多.为研究快的原因.甲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温度/℃ 酸化的H2C2O4溶液/mL KMnO4溶液/mL 溶液褪色时间/s
1 25 5.0 2.0 40
2 25 5.0
(另加少量可溶于水MnSO4粉末)
2.0 4
3 60 5.0 2.0 25
(5)分析上进数据,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较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I]硫的质量确定:

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B中加入50mL 0.1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取25.00mL该溶液用0.01mol?L-1的草酸(H2C2O4)进行测定剩余KMnO4溶被浓度的滴定.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体积/mL草酸溶液体积/mL
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
125.001.5023.70
225.001.0226.03
325.000.0024.99
相关反应:①2MnO4+2H2O+5SO2=2Mn2++5SO42-+4H+②2MnO4+6H++5H2C2O4=2Mn2++10CO2↑+8H2O
[实验Ⅱ]铁的质量确定:
将实验I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实验I”中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
(3)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_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
(4)根据实验I和实验II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______.
[问题探究]滴定过程中发现,细心的小明发现该KMnO4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的多.为研究快的原因.甲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温度/℃酸化的H2C2O4溶液/mLKMnO4溶液/mL溶液褪色时间/s
1255.02.040
2255.0
(另加少量可溶于水MnSO4粉末)
2.04
3605.02.025
(5)分析上进数据,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较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