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下列无机化合物进行了分类。
物质类别 |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氢化物 |
化学式 | ①H2SO4 ②______ | ③NaOH ④______ | ⑤Na2SO4 ⑥______ | ⑦SO2 ⑧Na2O | ⑨HCl ⑩_____ |
(1)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物质类别,从K、H、O、C、N五种元素中任选两种或三种组成合适的物质,将化学式分别填在表中②、④、⑥、⑩后面的横线上。
(2)⑦和⑧可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种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⑦通入③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极易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大多数含氯离子的盐溶于水后也能电离出氯离子。检验溶液中氯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HNO3 KOH K2CO3 NH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SO2+Na2O=Na2SO3
(3)SO2+2OH-=SO32-+H2O(或SO2+OH-=HSO3-)
(4)取少量被检验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B.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
C.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 D.能否透过滤纸 |
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和CO2、H2O。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5)胶体铜在电子行业、塑料和陶瓷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前者则没有 |
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C.溶液中溶质分子可以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则不能通过滤纸 |
D.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用多种分类方法。下表各组归类
序号 | 分类标准 | 归类 |
A | FeSO4、NO2、MnO2、NaClO、Cu3P、Na2O2 | H2SO3 |
B | CH3COOH、HOOC—COOH、HClO、H2S | HF |
C | 复分解反应、电解反应、放热反应、离子反应 | 焰色反应 |
D | (NH4)2SO4、NH4Cl、NH4NO3、NH3·H2O | NH4HCO3 |
(1)A中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H2SO3________(填“是”或“否”)可归为此类。
(2)B中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F________(填“是”或“否”)可归为此类。
(3)C中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焰色反应属于________变化。
(4)D中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NH4HCO3________(填“是”或“否”)可归为此类。
Ⅰ.经常有人因误食亚硝酸钠(NaNO2)而中毒,原因是NaNO2像食盐一样既有咸味,又有很强毒性。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 + 4HI=2NO + I2 + 2NaI + 2H2O
(1)HI表现的性质是 (填序号)。
A.只有还原性 | B.还原性和酸性 | C.只有氧化性 | D.氧化性和酸性 |
(3)当此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408×1023时,氧化产物物质的量为 。
Ⅱ.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 溶液,继续煮沸至 ,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制取Fe(OH)3胶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饱和溶液,由于_______离子(填离子符号)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叫做 。
③区分胶体和溶液常用的方法叫做 ,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的 作用而形成的。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酒精 | B.铜 | C.二氧化硫 | D.氯化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