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 |
B. | 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 |
C. | 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 |
D. | 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
分析 A.原电池利用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变化;
B.燃料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相同;
C.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D.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解答 解:A.原电池利用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变化,则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A正确;
B.燃料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相同,且正极材料可为惰性电极,故B错误;
C.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则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故C正确;
D.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则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高频考点,把握能量转化、电流和电子的移动方向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B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氧化铜矿石含有CuO和Cu2(OH)2CO3,还含有Fe2O3、FeO和SiO2等.铜、铁是畜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某饲料厂联合生产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工艺流程如图1:
(1)氧化铜矿石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氧化时加入的KMnO4的作用是做氧化剂.
(2)写出“酸浸”中Cu2(OH)2C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OH)2CO3+4H+=2Cu2++3H2O+CO2↑.
(3)“中和/过滤”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适当降低溶液的酸性,使Fe3+水解成沉淀而除出.
(4)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5)加入铁屑的作用是使母液中Fe3+转化为Fe2+、除去Cu2+、提高硫酸亚铁晶体的纯度.
(6)表和图2“烘干粉碎”的试验结果.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干燥实验表
表中,m为CuSO4•5H2O晶体的质量,x为干燥后所得晶体中结晶水的个数.据此可确定由CuSO4•5H2O和FeSO4•7H2O脱水得流程中所示产品的适宜工艺条件分别为160℃、3h,125(±5)℃、4.0h(分别指出两条件的温度和时间).
(1)氧化铜矿石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氧化时加入的KMnO4的作用是做氧化剂.
(2)写出“酸浸”中Cu2(OH)2C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OH)2CO3+4H+=2Cu2++3H2O+CO2↑.
(3)“中和/过滤”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适当降低溶液的酸性,使Fe3+水解成沉淀而除出.
(4)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5)加入铁屑的作用是使母液中Fe3+转化为Fe2+、除去Cu2+、提高硫酸亚铁晶体的纯度.
(6)表和图2“烘干粉碎”的试验结果.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干燥实验表
序号 | t/h | t/℃ | m/g | x |
1 | 3 | 80 | 5 | 4 |
2 | 3 | 160 | 10 | 1 |
3 | 4 | 160 | 10 | 0.8 |
4 | 4 | 160 | 5 | 0 |
5 | 5 | 80 | 5 | 3 |
6 | 5 | 160 | 15 | 1 |
8.下列实验可达到预期目的是( )
A. | 用食醋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 |
B. | 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 |
C. | 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醇和乙酸 | |
D. | 用淀粉溶液检验食盐中含有的碘酸钾 |
5.X、Y、Z、W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Z元素的-1价阴离子、W元素的+3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均与氖原子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Y形成的具有10e-的分子中含非极性共价键 | |
B. | X单质和Z单质在暗处剧烈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比HCl稳定 | |
C. | 含W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 |
D. | Z离子半径小于W离子半径 |
12.某同学在实验室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SO4(浓)+Cu$\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冷却后倒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于是他对黑色物质进行了探究.
(2)该同学假设黑色物质是CuO.检验过程如下:
【查阅文献:检验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红沉淀,证明有Cu2+】该同学的实验操作:
①将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②将黑色物质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
实验①的目的是做对比实验由该检验过程所得结论是黑色沉淀中不含CuO.
(3)再次假设,黑色物质是铜的硫化物.实验如下:
①现象2说明黑色物质具有还原性.
②A试管上方产生浅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③能确认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现象是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4)以上实验说明,黑色物质中存在铜的硫化物.进一步实验后证明黑色物质是CuS与Cu2S的混合物.已知1molCu2S与稀硝酸反应转移8mole-,写出试管A中Cu2S溶解的化学方程式3Cu2S+20HNO3$\frac{\underline{\;\;△\;\;}}{\;}$6Cu(NO3)2+3SO2↑+8NO↑+10H2O.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SO4(浓)+Cu$\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冷却后倒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于是他对黑色物质进行了探究.
(2)该同学假设黑色物质是CuO.检验过程如下:
【查阅文献:检验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红沉淀,证明有Cu2+】该同学的实验操作:
①将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②将黑色物质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
实验①的目的是做对比实验由该检验过程所得结论是黑色沉淀中不含CuO.
(3)再次假设,黑色物质是铜的硫化物.实验如下:
现象 1A试管中黑色沉淀逐渐溶解 2A试管内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 3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
②A试管上方产生浅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③能确认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现象是B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4)以上实验说明,黑色物质中存在铜的硫化物.进一步实验后证明黑色物质是CuS与Cu2S的混合物.已知1molCu2S与稀硝酸反应转移8mole-,写出试管A中Cu2S溶解的化学方程式3Cu2S+20HNO3$\frac{\underline{\;\;△\;\;}}{\;}$6Cu(NO3)2+3SO2↑+8NO↑+10H2O.
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g)+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v(C)与v(D)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
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⑨C、D的分子数之比为1:1.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v(C)与v(D)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
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⑨C、D的分子数之比为1:1.
A. | ①②⑤⑦⑧ | B. | ①③④⑤ | C. | ①③④⑤⑦ | D. | ①④⑤⑧⑨ |
9.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的是( )
A. | 对二甲苯 | B. | 丙炔 | C. | 乙烷 | D. | 溴苯 |
6.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苯与溴水混合后因发生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 |
B. | 1mol苯能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说明在苯环中含有3个双键 | |
C.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苯和甲烷 | |
D. | 苯分子中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特殊的键 |
8.工业上制备硫酸常用接触法,工业上制硝酸常用氨的催化氧化法.下列关于工业上制硫酸与硝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在沸腾炉中进行的反应为:4FeS2+11O2$\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8SO2 | |
B. | 工业上制硫酸与硝酸都用到同一工艺设备:吸收塔 | |
C. | 硫酸工业、硝酸工业都需要对工业尾气进行处理 | |
D. | 工业上制备硫酸和制硝酸涉及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