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序号 | 反应物 | 产物 |
1 | KMnO4、H2O2、H2SO4 | K2SO4、MnSO4… |
2 | Cl2、FeBr2 | FeCl3、FeBr3 |
3 | MnO4-、Cl-… | Cl2、Mn2+… |
A. | 第1组反应的其余产物只有H2O | |
B. | 第2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等于1:2 | |
C. | 第3组反应中生成22.4L,一定转移电子2mol | |
D. |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nO4->Cl2>Fe3+>Br2 |
分析 A.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则O元素化合价升高;
B.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先氧化Fe2+后氧化Br-;
C.氯气和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计算;
D.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解答 解:A.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Mn元素化合价降低,由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可知,双氧水中O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产物还有O2,故A错误;
B.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先氧化Fe2+后氧化Br-,如果氯气只氧化Fe2+而不氧化Br-,则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即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等于1:2,故B正确;
C.状况未知,不能利用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若在标况下第③组反应中生成1mol 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1mol×2×1=2mol,故C错误;
D.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第③组氧化性MnO4->Cl2,第②组氧化性Cl2>Br2>Fe3+,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Cl2>Br2>Fe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电子转移及电子守恒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1)已知元素M是组成物质NH4Al(SO4)2的一种元素.元素M的气态原子逐个失去第1个至第4个电子所需能量(即电离能,用符号I1至I4表示)如表所示:
元素M的名称是铝.
(2)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电负性来表示,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电负性:
①通过分析电负性变化规律,确定Mg的电负性(用x表示)最小取值范围:0.9<x<1.57.
②某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为,其中S-N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谁?氮(写原子名称)
③已知元素电负性的差值一般大于1.7时,原子间形成离子键,小于该值则原子间形成共价键,请指出下列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Be和F离子键,Si和Cl共价键.
(3)工业上冶炼Z时用到的催化剂是冰晶石,制取冰晶石(Na3AlF6)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OH)3+12HF+3A═2Na3AlF6+3CO2↑+9H2O
①反应物A的化学式为 Na2CO3,属于离子晶体
②冰晶石(Na3AlF6)是离子化合物,由两种微粒构成,冰晶石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位于大立方体顶点和面心,“○”位于大立方体的12条棱的中点和8个小立方体的体心,那么大立方体的体心处“▽”所代表的微粒是Na+(填具体的微粒符号)
③若Na3AlF6的摩尔质量为Mg/mol,若该晶胞的边长为acm,密度为ρg/cm3,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NA=$\frac{4M}{ρ{a}^{3}}$/mol(用M、a、ρ表示).
I1 | I2 | I3 | I4 | |
电离能(kJ/mol) | 578 | 1817 | 2745 | 11578 |
(2)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电负性来表示,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电负性:
元素符号 | Li | Be | B | C | O | F | Na | Al | Si | P | S | Cl |
电负性 | 1.0 | 1.57 | 2.0 | 2.5 | 3.5 | 4.0 | 0.9 | 1.61 | 1.8 | 2.1 | 2.5 | 3.0 |
②某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为,其中S-N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谁?氮(写原子名称)
③已知元素电负性的差值一般大于1.7时,原子间形成离子键,小于该值则原子间形成共价键,请指出下列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Be和F离子键,Si和Cl共价键.
(3)工业上冶炼Z时用到的催化剂是冰晶石,制取冰晶石(Na3AlF6)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OH)3+12HF+3A═2Na3AlF6+3CO2↑+9H2O
①反应物A的化学式为 Na2CO3,属于离子晶体
②冰晶石(Na3AlF6)是离子化合物,由两种微粒构成,冰晶石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位于大立方体顶点和面心,“○”位于大立方体的12条棱的中点和8个小立方体的体心,那么大立方体的体心处“▽”所代表的微粒是Na+(填具体的微粒符号)
③若Na3AlF6的摩尔质量为Mg/mol,若该晶胞的边长为acm,密度为ρg/cm3,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NA=$\frac{4M}{ρ{a}^{3}}$/mol(用M、a、ρ表示).
15.2006年10月18日《钱江晚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6日宣布,美国与俄罗斯科学家合作,成功地合成了3个118号超重元素原子并观察到其存在.这种超重元素只能持续存在极短的时间,约有0.9毫秒,之后即迅速衰变为原子量较小的其他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118号元素属于第八周期元素 | |
B. | 118号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 |
C. | 118号元素的原子核中含有118个质子 | |
D. | 118号元素原子经化学反应后可转化成其他元素的原子 |
12.某小组设计如图装置(盐桥中盛有浸泡了KNO3溶液的琼脂)研究电化学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稀硫酸代替AgNO3溶液,也可形成原电池 | |
B. | 银片为负极,发生的反应为:Ag++e-=Ag | |
C. | 进行实验时,琼脂中K+移向Mg(NO3)2溶液 | |
D. | 取出盐桥,电流表依然有偏转 |
19.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FeO、Fe2O3、MnO2、K2SiO3、K2SO3、KAlO2、MgCl2、K2CO3、NaNO2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X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注:亚硝酸:中强酸,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不很稳定,在水溶液中易发生岐化反应.)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溶液甲中一定含有K2SiO3、NaNO2,可能含有KAlO2、K2CO3 | |
B. | 由于在溶液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因此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有K2SO3 | |
C. | 气体A和气体D一定均为纯净物 | |
D. | 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MnO2、Fe2O3 |
9.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kJ热量 | |
B. |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
C. | 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放出a kJ能量 | |
D. | 该反应焓变为△H=+(a-b) kJ/mol |
19.某课题组通过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的影响.
【实验设计】以2NO+2CO$\stackrel{催化剂}{?}$2C02+N2为研究对象,
【图象分析与结论】测定了三组实验中C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实验设计】(表中不要留空格)
(2)计算第Ⅱ族实验中,反应达平衡时NO的浓度为2.50×10-3mol/L
(3)实验结论:由曲线Ⅰ、Ⅱ可知: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该反应速率加快,由曲线Ⅰ、Ⅲ可知,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4)升高温度,该反应中NO的转化率减小(填“增大”、“减小”或“无影响”)
【实验设计】以2NO+2CO$\stackrel{催化剂}{?}$2C02+N2为研究对象,
实验编号 | 实验目的 | T/℃ | NO初始浓度mol/L | CO初始浓度mol/L | 同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
Ⅰ | 为以下实验作参照 | 280 | 6.50×10-3 | 4.00×10-3 | 80 |
Ⅱ | 6.50×10-3 | 4.00×10-3 | 120 | ||
Ⅲ |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60 | 8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实验设计】(表中不要留空格)
(2)计算第Ⅱ族实验中,反应达平衡时NO的浓度为2.50×10-3mol/L
(3)实验结论:由曲线Ⅰ、Ⅱ可知: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该反应速率加快,由曲线Ⅰ、Ⅲ可知,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4)升高温度,该反应中NO的转化率减小(填“增大”、“减小”或“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