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下列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精和糟入瓯(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 |
B. | 《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 |
C. | 《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有黄安长者为宅煮糖,宅坦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 |
D. | 《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
分析 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判断.
解答 解:A.白酒的烧制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为蒸馏操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选;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利用萃取原理分离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选;
C.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选;
D.烹胆矾则成铜“说明高温灼烧五水硫酸铜,五水硫酸铜会分解生成Cu,“熬胆矾铁釜亦化为铜”说明Fe和CuSO4反应生成Fe,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明确二者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下列装置、操作能达到目的或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 | 装置①:制取乙炔并验证炔烃的性质 | |
B. | 装置②:检验乙醇的还原性,溶液颜色从紫红色色变无色 | |
C. | 装置③:产生银镜,说明蔗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官能团 | |
D. | 装置④: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逐渐褪色,说明有不同于烷烃的另一类烃产生 |
10.将某一元醇与环己烷无论以任意比例混合,总物质的量一定时完全燃烧耗氧量不变,则该醇可能是( )
A. | 苯甲醇 | B. | 环己醇 | C. | 1-己醇 | D. | 间甲基苯甲醇 |
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mo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小于NA | |
B. | 1.5 g甲醛、冰醋酸的混合物中原子总数为0.2NA | |
C. | 0.2mol羟基中含有的电子个数为2NA | |
D. | 104g苯乙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个数为4NA |
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X溶液逐滴加入固体Y中,下列关于试管中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X溶液 | 固体Y | Z溶液 | 现象 | |
A | 浓硝酸 | Cu | 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为蓝色 | |
B | 浓氨水 | 碱石灰 | AlCl3溶液 |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溶解 | |
C | 稀硫酸 | Na2O2 | H2S溶液 | 产生淡黄色沉淀 | |
D | 稀盐酸 | CaCO3 | Na2SiO3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6.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mg,元素R的某种原子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g,元素R的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 n | B. | $\frac{n}{m}$ | C. | $\frac{12n}{m}$ | D. | $\frac{n}{{N}_{A}}$ |
4.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用图所示装置验证反应产物二氧化碳 | |
B. | 装置可用于证明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 |
C. | 若装置中X为CCl4,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 | |
D. | 装置 可用于实验室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