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今有一包铁粉和铜粉混合粉末,为确定其组成,现提供4mol/L的FeCl3溶液(其他用品略),某合作学习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如下(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组别 | ① | ② | ③ | ④ |
V[FeCl3(aq)]/mL | 100 | 100 | 100 | 100 |
混合粉末质量/g | 6 | 13.2 | 24 | 36 |
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 0 | 1.28 | 12.8 | 24.8 |
A. | 第①组溶液中c(Fe3+)=3.0 mol/L | |
B. | 第②组剩余固体是铜铁混合物 | |
C. | 第④组反应后的滤液中c(Fe2+)=6 mol/L | |
D. | 原混合粉末中n(Fe):n(Cu)=3:2 |
分析 依据实验结果的数据,结合反应的实质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铁离子与Fe、Cu都能反应,按照还原性强弱,铁的还原性强于铜,所以三价铁先和铁反应再与铜反应,Fe+2Fe3+=3Fe2+,Cu+2Fe3+=Fe2++Cu2+;能剩余的固体可以是铜,可以是铁和铜,从②组数据中可以得出,FeCl3溶液全部参与反应,假设只发生第一个反应,则溶解的Fe的质量为11.2g,13.2-1.28=11.92>11.2,所以同时也有一部分Cu溶解(发生第二个反应),所以剩余的固体全部为Cu;利用②的数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求的铁和铜的物质的量之比,利用③组的数据对比判断剩余的固体;进而依据铁和铜的物质的量之比计算①组反应后溶液中的三价铁离子浓度,计算④组中反应后的溶液中二价铁的浓度.
解答 解:从②组数据中可以得出,FeCl3溶液全部参与反应,假设只发生第一个反应,则溶解的Fe的质量为11.2g,
13.2-1.28=11.92=2>11.2,所以同时也有一部分Cu溶解,剩余的固体全部为Cu;利用②的数据,设Cu、Fe合金中金属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
Fe+2Fe3+=3Fe2+
x 0.2x
Cu+2Fe3+=Cu2++2Fe2+
0.2-0.1x 0.4-0.2x
依据铜元素守恒可得:(0.2-0.1x)+$\frac{1.28g}{64}$=y,根据质量守恒可得:56x+64y=13.2,
联立解得:x=y=0.11,
即铜与铁物质的量比是1:1,
验证:利用③的数据,正好是24-11.2=12.8,所以只发生了Fe+2Fe3+═3Fe2+,剩余的12.8全部为Cu,所以n(Fe):n(Cu)=($\frac{11.2g}{56g/mol}$):($\frac{1.28g}{64g/mol}$)=1:1,符合铁和铜的物质的量之比的判断;
①组,6g固体中含有Cu、Fe的物质的量各为0.05mol
Fe+2Fe3+=3Fe2+
0.05 0.1 0.15
Cu+2Fe3+=Cu2++2Fe2+
0.05 0.1 0.05 0.1
c(Fe3+)=$\frac{0.4mol-0.2mol}{0.1L}$=2.0mol/L,
④组中铁和铜物质的量按照1:1混合,可以计算得到铁和铜的物质的量都为:$\frac{36g}{(56+64)g/mol}$=0.3mol,
36g金属中铁的质量为:0.3mol×56g/mol=16.8g,铜的质量为19.2g;
依据反应Fe+2Fe3+=3Fe2+,有三价铁离子物质的量计算判断,反应金属为11.2g铁,所以剩余固体为铁和铜,三价铁全部反应,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0.4molFe3+全部反应生成Fe2+,溶解的铁为11.2g,物质的量为:$\frac{11.2g}{56g/mol}$=0.2mol,所以反应后溶液中Fe2+的浓度为:c(Fe2+)=$\frac{0.2mol+0.4mol}{0.1L}$=6mol/L,
A、第①组溶液中c(Fe3+)=2.0mol/L,故A错误;
B、第②、③组剩余固体全是铜,故B错误;
C、第④组反应后的滤液中c(Fe2+)=6mol/L,故C正确;
D、原混合粉末中n(Fe):n(Cu)=1:1,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主要是实验数据的分析判断和计算,题目难度较大,关键是通过②判断剩余固体为铜,通过计算得到铁和铜的物质的量之比,③④剩余固体便顺利判断成分,进而依据化学方程式或元素守恒计算,题目综合性较大,数据处理较复杂.
A. | 25℃时,1LpH=l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的H+的个数为0.1NA | |
B. | 25℃时,0.1mol/LNaHCO3溶液中含有HCO3-数小于0.1NA | |
C. | 标准状况下,NA个H2O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 |
D. | lmol(NH4)2Fe(SO4)2•6H2O固体中含有离子总数为5NA |
A. | 原子半径的大小为:Z>Y>X>W | |
B. | 若X的单质为常见的非金属导体,则Y的简单离子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 |
C. | 元素的非金属性:Y>Z | |
D. | 若Y、Z的核电荷数之和为X的4倍,则X、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前者低于后者 |
(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如图1中的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如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3)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表实验(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 | 无明显现象 |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 | 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形成溶液呈碱性 |
(5)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①>②,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图2方案:
你认为上述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6)为研究氨气的还原性,小兰做了以下实验:
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原因 |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 ①Y管中Y管中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最后褪为无色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NH3+6N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 |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 Y管中有少量水珠 |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
打开K2 | ③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 | 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Y管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
方法 | 装置 | |
① | 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 | |
② | 浓氨水加热 | |
③ | 浓氨水滴加到固体烧碱上 |
(2)依据表中所列方法,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并将其序号填入表中装置栏中.
II.甲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
实验现象为:黑色CuO变为红色,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污染的气体.
(1)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O+2NH3$\frac{\underline{\;\;△\;\;}}{\;}$3Cu+N2+3H2O.
(2)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氨气中的水蒸气,防止干扰产物水的检验.
(3)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应在上述装置最后连接一个尾气吸收装置,你认为可选用abd(填序号).
A. | 加成反应 | B. | 取代反应 | C. | 聚合反应 | D. | 置换反应 |
A. | 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
B. | 含C18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
C. |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的操作 | |
D. | 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