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3X(g)+Y(g)?2Z(g)达到限度的标志是( )A. | 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X,同时消耗n mol Y | |
B. | X全部生成Z | |
C. | X、Y、Z的浓度相等 | |
D. | X、Y、Z的分子数之比为3:1:2 |
分析 结合平衡的特征“等、定”及衍生的物理量判定平衡状态,始终不变的量不能用于判定平衡状态,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X,同时消耗n mol Y,可知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符合平衡特征“等”,达到平衡状态,故A选;
B.为可逆反应,X不能全部生成Z,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故B不选;
C.X、Y、Z的浓度相等,与起始量、转化率有关,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浓度不变可判定平衡状态,故C不选;
D.X、Y、Z的分子数之比为3:1:2,与起始量、转化率有关,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的特征及判定平衡的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醇的是( )
A. | B. | ||||
C. | D. | CH3OH |
16.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5℃时,1LpH=l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的H+的个数为0.1NA | |
B. | 25℃时,0.1mol/LNaHCO3溶液中含有HCO3-数小于0.1NA | |
C. | 标准状况下,NA个H2O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 |
D. | lmol(NH4)2Fe(SO4)2•6H2O固体中含有离子总数为5NA |
3.下列关于CH4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SiO2属于分子晶体 | |
B. | CH4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是极性分子 | |
C. | 因为碳氢键键能小于碳氧键,所以CH4熔点低于CO2 | |
D. | CH4和CO2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分别是sp3和sp |
20.分子式为C9H18O2的有机物A有下列变化关系:
其中B、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B的分子式为( )
其中B、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B的分子式为( )
A. | C4H10O | B. | C4H8O2 | C. | C5H12O | D. | C5H10O2 |
19.氨水和盐酸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可将氨气(NH3)、氯化氢气体分别溶于水制得.
(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如图1中的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如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3)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表实验(填写表中空白):
(4)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原因可能是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溶液颜色变浅.
(5)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①>②,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图2方案:
你认为上述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6)为研究氨气的还原性,小兰做了以下实验:
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如图1中的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如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3)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表实验(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 | 无明显现象 |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 | 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形成溶液呈碱性 |
(5)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①>②,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图2方案:
你认为上述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6)为研究氨气的还原性,小兰做了以下实验:
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原因 |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 ①Y管中Y管中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最后褪为无色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NH3+6N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 |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 Y管中有少量水珠 |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
打开K2 | ③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 | 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Y管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