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1)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

材料二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2)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地(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备选城市:东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或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

(2)不矛盾,角度不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前者的观点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后者的观点。

【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史实的再现和识记归纳能力。要结合所学知识回忆辛亥革命中在广州、武汉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史实可知,广州:黄花岗起义(或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武汉:武昌起义(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根据“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备选城市可选择东京,史实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两位历史学家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并不矛盾。前者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后者是从辛亥革命失败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四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1)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罗马帝国繁荣强大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原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