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如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 | 47° | B. | 43° | C. | 23.5° | D. | 21.5° |
分析 读图可以判断,乙大于0°,该地没有极夜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甲与乙位于温带范围,太阳高度角之差为47°,由此计算乙位置太阳高度.
解答 解:甲、乙分别表示当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其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所以该地一定不存在太阳直射现象即不可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故该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差之应为47°.设乙位置太阳高度为H,则甲位置的太阳高度为(H+47°),列式可得H+(H+47°)=90°,经计算H=21.5°.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如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 | ⑥①② | B. | ⑤③⑥ | C. | ③②④ | D. | ①④⑤ |
1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城市自然环境好 | B. |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 ||
C. | 城乡收入差距大 | D. |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17.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如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7.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 | 夏季降水增多 | B. | 夏季气温降低 | C. | 冬季降水增多 | D. | 冬季气温增高 |
2.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 )
A. | 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超强威力 | B. | 人类更理解尊重自然的必要性 | ||
C. |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 | D. | 对边远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垦 |
2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 B. |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 ||
C. |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 D. |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