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父亲俞师傅

俞 宁

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欢人们怎样称呼他。

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有力气,是把好手。

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解。

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

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劳动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

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大工。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

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桥音。

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字好懂,字就有点儿微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字原是指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

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父亲是—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

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

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

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

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嘴里的“四级瓦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

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

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

【3】俞敏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D

【3】①面对厄运时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猛烈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期间他始终坦然面对。②无论做什么都应投入全部的精力,争取做得更好。扫厕所,做瓦工都认真投入,找窍门。③无私奉献,给学生补课同时拿出紧张的口粮接济学生,生命的最后一周还给学生的书写序推介。

【解析】

【1】父亲没有受到伤害,不是受到优待,而是因为父亲内心强大和豁达。

【2】A项,不是主动选择体力劳动改造自己;C项,“任劳任怨”不妥;E项,主要是对父亲的钦佩和自豪。

【3】本文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开头写俞敏先生被人叫师傅的事,接着写了俞敏先生在文革中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劳动改造中打扫厕所和做瓦工的两件事,最后是三年饥荒时俞敏先生给学生补课接济学生,生命的最后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序的事。俞敏先生乐于被叫师傅,是源于他对师傅的理解: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而且这也是他一生中着意践行的,文革中他被劳教,打扫厕所和走廊跟镜子似的,做瓦工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争做到更好,横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做工作认真投入,善于找窍门。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俞先生用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他师傅概念的写照。面对人生厄运,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他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坦然予以面对。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D

Something big is happening to the human race, something that could be called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consists of all the changes that are occurring in human life due to advancing technolog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uch progress occurred slowly. Now everything is changing so fast that you may find yourself wondering where all this progress is really leading.

Nobody knows what all these changes really will mean in the long run. But this mysterious Transformation is the biggest story of all time. it is the story of the human race itself.

Some people worry about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deposits (蕴藏) of petroleum are gone, but already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all kinds of new ways to obtain energy. Someday, solar power collected by satellites circling the earth or fission (裂变) power produced by mankind may give us all the energy we need for an expanding civilization. Space exploration promises to open up much new land for human settlement, as well as leading to the harvest of mineral resources.

Like it or not, our advancing technology has made us masters of the earth. We not only control all the other animals, but w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s plant life and even its soil and rocks, its waters and surrounding air.

Technology gives us the power to build a magnificent new civilization, if we can just agree on what we want it to be. But today, there is little global agreement on goals and how we should achieve them.

So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at will happen as a result of our technology. Pessimists (悲观者) worry that we will use the technology eventually to blow ourselves up. But they have been saying that for decades, and so far we have escaped. Whether we will continue to do so remains unknown, but we can continue to hope.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s caused by___________.

A. changes in human life

B.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space exploration

D. unknown reasons

【2】Today it is impossible for people to build a remarkable new civilization because___________.

A. nobody is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B. human beings are unable to do so

C. people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in many ways

D. people are worried too much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pessimists believe that___________ .

A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will remain unknown

B.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ll destroy the human race at last

C.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elp little in people's life

D. there is no need to develop technology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访 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有删改)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年1月9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龙港村是水乡,周遭沟河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小河,听到的尽是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赶鹰入水声和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转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里的邻村看电影,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他回忆说,父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的随便吃一点完事。乡邻们虽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心灵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这正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从起初的《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直到《细米》《青铜葵花》,一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的故事直指心底深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适合大人尤其是父母来阅读——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心经……,出版于1997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孩子们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的悲悯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人。它成为真正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的道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成长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阅读和每刻的经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息息相关。

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影响。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1 95 6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美誉。2016年8月20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弯弯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中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2】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文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 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B.少年时代的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

C.1945年,黄家驷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脑外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D.黄家驷少年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青年时胸怀大志,赤胆忠心;他的一生热情创业,成就卓著,关心后学,重视教育。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白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这句话是黄家驷的人生梦想,好教师”“好的胸外科医师也是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3】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