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_______)
背斜成谷是内力挤压和外力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_______)
一般而言,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山地自然带越丰富。 (_______)
植树造林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_______)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_______)
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边缘环路旁体现了市场最优原则。 (_______)
工业集聚能够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协作与交流,降低生产成本。(_______)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性。 (_______)
流域的开发必须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_______)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够大大改善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环境。 (_______)
【答案】 错误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解析】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背斜成谷是内力挤压形成山地,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因此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山地自然带越丰富;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碳,但不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边缘环路旁体现了交通最优原则;工业集聚能够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协作与交流,降低生产成本;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流域的开发必须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够大大改善调入区的生态环境,但对调出环境影响较大。
【题目】读我国某两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省份 | 常住人口(万人) | 在常住人口中 | |||
城镇人口比重(%) | 0-14岁人口比重(%) | 15-65岁人口比重(%)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
甲省 | 5950.1 | 43.01 | 17.98 | 71.84 | 10.18 |
乙省 | 10430.3 | 66.18 | 16.89 | 76.36 | 6.75 |
注:户籍人口是公安部门户籍统计的人口,是以公安户籍记录为统计基础。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和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
【1】甲、乙两省份可能分别是()
A. 上海江苏 B. 安徽广东 C. 甘肃河南 D. 浙江四川
【2】由表中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甲省比乙省()
A. 城市化水平更高 B. 劳动力明显不足 C. 人口素质更低 D. 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3】导致甲、乙两省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之差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环境条件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政府的政策 D. 历史因素
【题目】读我国某城市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的部分统计数字,回答下列各题。
年份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949~1958 | 35~40 | 20~30.25 |
1959~1962 | 37.17~21.20 | 24.46~17.47 |
1963~1970 | 41.59~25 | 34.05~18 |
1971~1985 | 22.08~12.36 | 16.00~4.17 |
【1】在图中所示年代,影响该城市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的因素有( )
①经济水平②国家政策③文化传统④自然灾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该城市的人口增长及其转变( )
①与我国那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基本吻合②更贴近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③表现出与当时生产力同步发展、略有波动的特点④与世界相应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基本吻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