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从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可以看出( )A. | 人口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 |
B. |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单一的 | |
C. | 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是在变化的 | |
D. | 自然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农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
分析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解答 解:从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是在变化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下列人类活动中,属于减小受灾体易损性的是( )
A. | 家里没人,关闭煤气阀门 | B. | 地震发生时抓紧跳窗逃生 | ||
C. | 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 | D. | 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 |
17.如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 | 春旱、寒潮、沙尘暴 | B. | 寒潮、台风、沙尘暴 | ||
C. | 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 D. | 干热风、寒潮、冻害 |
14.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 )
A. | 甲→乙→丙→丁 | B. | 丙→丁→乙→甲 | C. | 乙→丙→丁→甲 | D. | 丙→甲→乙→丁 |
1.如图为“2002 年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图”.关于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硼敦述,正确的是( )
A. | 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中部地带 | B. | 西部地带以第一产业为主 | ||
C. | 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西部地带 | D. | 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 |
11.比赛路线沿线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利马地区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因素影响 | |
B. | 甲地沿岸渔场与北海道渔场的成因相同 | |
C. | 乙地的自然带分布体现经度地带性规律 | |
D. | 马德普拉塔受到沿岸洋流影响增温增湿 |
15.根据表内的地理信息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1)从气候方面分析,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表内数据,分析B地区水土资源矛盾突出的原因.
(3)阐述C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据此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A地区 | B地区 | C地区 | ||
经纬度 | 103°E,41°N | 117°E,38°N | 114°E,26°N | |
海拔高度 | 1000-1500米 | 3-5米 | 500-800米 | |
面积 | 5000km2 | 8100km2 | 20000km2 | |
气候 要素 | 1月均温 | -17℃ | -6℃ | 6℃ |
7月均温 | 26℃ | 27℃ | 28℃ | |
年降水量 | 120mm | 600mm | 1350mm | |
7-8月降水 | 92mm | 452mm | 181mm | |
4-6月降水 | 12mm | 27mm | 853mm | |
森林覆盖率 | 3% | 12% | 42% | |
人口密度 | 12人/km2 | 278人/km2 | 103人/km2 |
(2)根据表内数据,分析B地区水土资源矛盾突出的原因.
(3)阐述C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据此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18.惠州市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29日20:30至21:30参加了“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活动期间,下列四地中会发生日期变更的是( )
A. | 甲(120°W、20°N) | B. | 乙(165°E、20°N) | C. | 丙(75°E、0°) | D. | 丁(45°W、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