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读长三角城市群的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此次规划中首次将地处安徽省的合肥都市圈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
(注:产业结构偏离度是用某一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差计算。如果偏离度大于零,说明该产业劳动力需要从该产业转移出去,如果小于零说明需要接纳劳动力进入。该表数据通过2014年中国、安徽省、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1)读表1、表2,从城镇化率变化及与全国以及相邻省市城镇化率比较两方面,归纳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表3信息分别分析安徽省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说明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3)简析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势必会改变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利的影响。据此原理,说明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1)2000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率逐年上升,城镇化进程较快,但与全国平均和长三角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省城镇化率略低,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2)问题:第一产业偏离度大于零,与全国相当,且比上海大,说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第二产业偏离度小于零,明显低于全国和上海平均水平,说明第二产业劳动力过少,这可能将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
影响: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从而导致其城市化率偏低。
(3)有利影响:有利于安徽省承接江苏、上海的产业转移,加速其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该省城市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城镇化进程加速会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业和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可能会导致植被和湿地面积减少,从而对一定范围的气温、降水及水环境等要素产生不利影响。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会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透明度、微粒含量、水质自然要素等产生不利影响。安徽省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农业用地的面积,防止植被、湿地等大面积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采用先进技术防止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使得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本题以安徽省为材料背景,考查城市环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的治理对策,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据表一可知,从2000年至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逐年上升,且城镇化率较快。据表二可知,与全国、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安徽省城镇化率略低,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2)据表3中数据分析可知,安徽省第一产业偏离度大于零,与全国相当,且比上海大,说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第二产业偏离度小于零,明显低于全国和上海平均水平,说明第二产业劳动力过少,这可能将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城市人口增加缓慢,城市化率偏低。
(3)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上海市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且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有利于安徽省承接江苏、上海的产业转移,加速其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该省城市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势必会改变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利的影响。据此原理,城镇化使大量农业用地、绿地和湿地变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绿地和湿地减少,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局地小气候变得更为干燥,气温日较差变大;城市建筑用地规模的扩大,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气的透明度、水源水质等自然要素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安徽省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控制好城镇用地规模,主要保护农业用地面积,防止植被、湿地等大面积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注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采用先进技术防止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使得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