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经50年论证与规划, 11年攻坚克难,2013年12月10日东线一期工程如期完成首次通水;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完工,为2014年汛后通水打下坚实基础。南水北调,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该工程被称为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使1.1亿多人直接受益,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60亿元。
材料二:上图为“南水北调”线路分布图,中图为东中线输水干线剖面示意图,下图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1978-2009)。
材料三:华北地区十年九旱,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全国之首。
(1)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与东线相比,中线的优缺点。
(2)根据下图,归纳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缺水的原因。
(3)解释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4)说明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答案】⑴与东线相比,优点: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水质较好;缺点:要开凿新运河,建设成本高,需时较长。 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成主导产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需水量增加 ⑶原因:春季升温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⑷有利:增加农业用水,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工业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回补地下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水质,增加浪费;低洼处,造成土壤盐碱化等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干旱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1)从线路图和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东线利用了京杭大运河,而中线没有现成的运河,东线部分地势抬升,需逐级提水,而中线地势逐渐降低,可基本自流。
(2)产业结构变化一般从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入手。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成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的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大幅度需水量增加。
(3)华北地区春旱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入手。春季,雨带还没有到华北地区,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水资源少,而春季农作物需大量灌溉,人为用水量增加,缺水。
(4)南水北调,对调入区来说,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大量淡水调入,由于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华北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