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圆上任意三点可确定的平面有

A.0个 B.1个

C.2个 D.1个或无数个

【答案】B

【解析】圆上任意三点不共线,由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得圆上任意三点可确定的平面有且只有1个.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的,于是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的手中。但当时的都是所谓游士,不受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3】根据相关内容,说说之于一国的作用。

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