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令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1】文章第段,作者为何说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段,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文章第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

【4】本文采用庄子,会飞翔的人这样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庄子,请你用相同的手法和句式来评价孔子、孟子、鲁迅、李敖中的任何一位,并作简要解说。(50字左右)

【答案】

【1】(1)庄子的文章极少牵绊,充满想象,无所不达,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现代人牵绊越来越多,不能像庄子一样无拘无束地生活。(2)既写出庄子的文章充满奇思妙想,是思想的自由驰骋;又写出现代人的喜爱与无奈。运用对比,突出了庄子的高度无法超越以及现代人的无知与无奈。(意对即可)

【2】比喻(暗喻)。第一,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第二,庄子的为人个性张扬,自由磅礴、灵气冲天。

【3】庄子:飞翔得轻松自如,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

屈原: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意对即可)

【4】示例:孔子,行走着的人。孟子,站立着的人。鲁迅,思考着的人。

解说:孔子55岁时,因在鲁国难以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带着自己的部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为了找到实施仁政的土壤,游历十多个国家,历时十四年,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受尽冷嘲热讽,也受到热情接待。他是为了理想行走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重点答出庄子和现代人的差距。

【2】抓住喻词,判断是暗喻,再理解含义。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主要答出庄子的超脱世俗和屈原的任重道远。

【4】答题的时候先要注意第一问,先要仿写,然后再做解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

B.举世之而不加沮 非:反对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善:善于、擅长。

D.若夫天地之正 乘:遵循,凭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朔:月末和月初。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

B.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

C.行比一乡,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D.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之辩,指六气的变化。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的逍遥的境界。

B.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 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

C.文章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了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

D.庄子认为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泷冈阡表(节选)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况且)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指占卜、算命的人)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注】本文原名为《先君慕表》,后改为《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后写的一篇追悼文章。矧(shěn):况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修始表于其阡 克:能够

B.以以教俾至于成人 长:抚养

C.以为新免于丧然耳 适:恰好

D.回顾乳者汝而立于旁 剑:挟在胁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因指而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蒙故业,因遗策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因利剩便,宰割天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B.夫养不必丰要于教/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D.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4】桐城派散文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敢缓也,曾有待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