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相近,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 信:相信

C.夔于是六律 正:使……

D.是非之,不可不分 经:界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以勇气闻诸侯

B.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其无礼于晋

C.子夏 纵一苇所如

D.人之与狗远矣 不至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乐正夔一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晋师三豕涉河

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答案】

【1】B

【2】C

【3】D

【4】A

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B项,乐正夔一足,信乎,这句话是鲁哀公问孔子的,意思是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其中应解释为真实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考查于、以、之、则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C项,两个均为动词,往,到……去;A项,介词介词B项,介词介词因为D项,连词副词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②③⑤为反面论据,①④⑥为正面论据。③④句,乐正夔一足是误传,句是鲁哀公在考查那句误传。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用狗到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得言不可以不察这个观点。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第(1)句,所以……的原因;,犯错。第(2)句,,于是,就;,选拨;举夔于草莽之中,状语后置。第(3)句,,遵循;以为所闻,省略介词宾语,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闻;,代指真实的情况。

【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像猕猴,猕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形体相近,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联网公共生活这个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断接近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集。

多年前,我们在思考: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那么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网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而理解了网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快播案网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网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网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网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让规则的光束照亮网络公共生活的角落,使网络社会在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B.互联网管理日渐规范,在堵与疏之间激浊扬清。搭建公共生活的经纬线,界定时代的公序良俗,是网络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

C.出于对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这中间,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的公众更大。

D.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而正能量正在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沧海横流之际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群主创造了传播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如果群成员违法,群主也要担责,因为群主没尽到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

B.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

C.公共生活以网络技术为壁障,以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D.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需要公众一起来维护,它更需要以道德引导、舆论引导、舆情处理和法治监管为主体的一整套有效机制。

【3】文中说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题目】2017届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粉墨人生

韩静霆

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白天,执笔如同使剑,左右开弓,有时候,咿咿呀呀地边画边唱,管他有调无调,吼得出汗便好。到了夜里,蘸满色彩的笔放下了,人虽然像僵尸一般在床上睡着,白天画的那些戏曲人物却全来了。咱不知从哪儿弄了个令箭,举着,喊叫着在戏曲人物队列中间穿行。最后的结果是扑通一声,我摔到了床下边,眼眶磕青了,牙床磕破了,流着血,原来是梦。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让你美,美个死;伤你也伤得狠,让你流了血、挂着彩。

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小小的戏园子是摄魂夺魄的地方。我经常趴在那个后台的小窗户往里面瞧,看那些化完妆的和没化完妆的红脸、白脸、黑脸、花脸来来去去。最让我醉心的就是他们那个扑脸的香粉。演员们画好了眉眼,定妆时拿粉去扑。香粉在后台飘起来,让眼前一切真实的人和道具变得虚幻,都飘到了半空。

在后台趴窗户看到了同班一个姓郝的同学,他的父亲在地方戏院门口检票,我就想办法去巴结这个同学。有时候他父亲不在那儿检票,我就往里闯。有一次帽子被人家抓去了,但是人却留到戏园子那个最黑的角落里,足足看了半场戏,过了半场瘾。

我绝对是那些二人转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唱功、他们的绝活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包括和观众密不可分的插科打诨,都让我倾倒。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角儿。他们的名字,像姓李的三姐妹一一梦霞、彩霞、晓霞,我永远不会忘记。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具有现代戏剧的最前卫的观念和特色,要观众和舞台有一种间离感。两个演员在台上,说说笑笑,忽然那边一说去拿弦子吧,这就开始动弦子了,开始唱了,唱一段又说上了。演员在说书人和角色中间转换,那种观剧的亲切感是让人迷醉的。

后来,我和郝同学决心自己拥有乐器,我们便一起到成人干活的工地上去做小工,挖土方啊、挑土啊,干了整整七天,弄得灰头土脸,每人挣了六块四毛四。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此这般巨大数目的人民币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我们一人买了一个龙头的破二胡,一人买了一支笛子,迫不及待地在街边上就吱扭吱扭地拉起二胡,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旅!

等我学会拉琴之后,地方戏院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演出。坐在他们那个骡马大车上,非常骄傲地和演员们坐在一起。那时候,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演出结束了,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而它更重要的恩惠和好处,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地方戏院和地方戏,把我和郝同学黏在一起。可就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灾祸不期而至。大概是因为郝同学生得一副讨女生喜欢的小白脸儿吧,一日放学,我们班几个大个儿的同学纠集了一帮人,喊着让我闪开,我回头还没醒过神儿来,雨点儿一般的砖头就砸向郝同学了,追着打他。我呆呆地站在路上,浑身发抖,觉得冷。这一番砖头和叫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残酷和丑恶的东西。后来,郝同学退学了,到地方戏院去学习操琴。最后他成了我们那个城市的地方剧院院长。他的爱人是我们那个地方最漂亮的、最好的地方戏演员。地方戏慷慨地给了郝同学一个好生活。我呢,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

后来的生活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一幕一幕地拉开。我的老伴儿陪我走过了五十多年,她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可惜,再也不容易找到童年趴戏园子窗台那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了,老花的眼睛是不是也磨出了老茧?老家的旧房院落和地方戏园子全都铲光了。今年母亲病逝,我回家奔丧,真正又成了一个孤儿……

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重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调动起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这样一种爱、一种融入。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

(选自2015年1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依次概括作者和戏剧结缘的过程。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郝同学

【3】结合上下文,理解第8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4】请探究文章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修滕王阁记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大号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辞 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大府 拜访

C.得一至其处 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 栏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奉宣室以何年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襟三江而带五湖

C.词列三王之次 响穷彭蠡之滨

D.子其为我记之 窃喜载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他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领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题目】(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苏轼/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