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口、能源、环境是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和巴西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2007年全球生物乙醇生产统计示意图和2005年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示意图。

(1)美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①    ;巴西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②    。(4分)

(2)与美国相比较,巴西东南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除造成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面积减少外,还容易引起    ①        ②    等问题,出现    ③    的特殊城市功能区现象。 (6分)

(3)美国(玉米乙醇)和巴西(甘蔗乙醇)约占全球生物乙醇90%,分析两国大力开发生物燃料的主要原因。(8分)

(4)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独特,分析其原因及对全球环境的影响。(8分)

(1)①向西、向南阳光地带  ②集中在东部(东南)沿海(每空2分,共4分)

(2)①礼会治安  ②就业压力(失业人口多)  ③贫民区(每空2分,共6分)

(3)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玉米和甘蔗大规模生产;玉米和甘蔗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玉米和甘蔗原料廉价;生物乙醇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高企;国内能源需求量大,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每点2分,答对其中4点,则可给分,共8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4)原因:亚马逊平原有着非常丰富的热带雨林;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的20%,是世界最重要的碳源;毁林开荒、破坏森林等土地使用变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巴西属于发展中经济国家,工业和交通等总排放量较少。(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共4分)

全球环境:毁坏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全球二氧化碳总量增加,气候变暖;破坏森林,改变世界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格局;破坏森林,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每点2分,答对其巾2点,共4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解析】

(1)美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根据美国本土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发展,因而美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向西、向南阳光地带,但不能写成峡西南方向迁移。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和交通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

(2)与美国相比较,巴西城市化水平虽然也较高,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属于过度城市化,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除造成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面积减少外,还容易引起礼会治安混乱、就业压力大、教育紧张等问题,出现贫民窟(贫民窟)特殊城市功能区现象。

(3)两国大力开发生物燃料,主要从原料、市场、政策、技术等方面来回答。

(4)从2005年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示意图可知,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是以土地使用变更为主,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的20%,毁林开荒、破坏森林等土地使用变更,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全球二氧化碳总量增加,气候变暖,改变世界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格局,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据此完成(1)~(7)题。

(1)对协调发展的理解,正确是

①要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就应逐渐缩小各地带的经济差距或使扩大趋势有所缓解

②要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就应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

③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平均发展

④把农牧产品加工业转移到中西部农牧业地区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今后的发展和产业特色是

[  ]

A.东部地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B.中部地带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C.西部地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国家急需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D.以西部的发展带动东部和中部的建设与开发,缩小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

(3)“西电东送”“西油东输”“西气东输”意味着把西部建成我国的

[  ]

A.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B.能源供应基地
C.能源资源消费市场
D.原材料供应基地

(4)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是

[  ]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历史背景
D.产业结构

(5)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

[  ]

A.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

B.环境污染严重

C.能源、原材料和淡水资源紧缺

D.产业结构转换艰难

(6)我国东部地带所具有的优势是

[  ]

A.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B.能源、矿产资源具有明显地区优势

C.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D.发展边境贸易

(7)“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是因为

[  ]

A.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B.搞好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C.西部人口少,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少

D.西部生态环境条件好,需保持

读下图及下面材料回答:

  2006年秋天,甲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甲大坝将加高14.6米,大坝高度达到176.6米,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大坝甲加高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移民问题是关键。甲库区移民有三个特点:一是移民数量大,达到20多万人;其次是新老移民并存,库区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严重超载,群众生活贫困,移民工作难度大;第三,国家对甲水库的水质要求很高,必须把水库周边的自欺欺人生态环境保护好,不能因为移民搬迁造成新的环境破坏,导致水库水质变差。

  一般库区的移民方式,可采用就近或后靠。但甲库区的移民,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容量问题,还要考虑环境等问题,所以其移民安置的原则是:以“外迁”安置(“省内县外外迁安置”)为主,以大农业安置为主,并尽量与安置地经济发展、城镇进程有机结合。

(1)水利枢纽甲大坝加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甲库区移民为什么采用“外迁安置”为主要原则_____________

(3)甲水库附近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道教胜地)是________。评价该胜地发展旅游的条件。

(4)甲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工作涉及到两上省,这两省分别是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

(5)城市乙已于2005年用上了清洁的能源:天然气,乙城的天然气来自________盆地

阅读下列有关青藏地区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材料二: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见上右图)
 材料三:青藏高原与全国及一些国家人口素质对比(见下图)

材料四: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

指标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20 年

人口数量(万人)

911.3

1065.68

1260

1490

人均森林面积 (hm2)

1.35

1.16

0.98

0.83

人均草地面积 (hm2)

15.36

13.14

11.11

9.40

人均耕地面积 (hm2)

0.12

0.10

0.09

0.07

人均水能蕴藏量(万 kW)

32.90

28.13

23.80

20.12

人均矿产潜在价值(万元)

201.69

172.47

145.87

123.36

(1)青藏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4分)
(2)高原城镇和旱地分布的共同点是沿           分布。从材料二看出,高原小麦最终干物质累积产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其原因除太阳辐射_____,昼夜温差大外,更主要的是生长期______。(6分)
(3)青藏高原有丰富的                    等可再生能源。(6分)

(4)分析材料三、四,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6分)
(5)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何实现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8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